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声与传播     
刘宏 《青年记者》2008,(13):58-61
我们每天都能够在新闻中听到或者看到名声,很多人甚至觉得新闻行业就是靠名声过活的,因为名人比普通人容易上报纸,知名的地方总是比陌生的地方更容易受到关注,即便是在有名的事件报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名字经常被忽视和省略.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人所共知的一条基本原则。可是新闻失实的现象在我们报纸、广播中仍然时有发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很多方面,例如,客观上,薪闻体制和新闻法制不够完善,党风民风尚未根本好转;主观上,有的记  相似文献   

3.
名声与传播     
刘宏 《青年记者》2008,(9):58-61
我们每天都能够在新闻中听到或者看到名声,很多人甚至觉得新闻行业就是靠名声过活的,因为名人比普通人容易上报纸,知名的地方总是比陌生的地方更容易受到关注,即便是在有名的事件报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老百姓的名字经常被忽视和省略。  相似文献   

4.
宋毅 《记者摇篮》2007,(2):58-59,22
在电视的众多功能中,传达信息仍然是最能体现电视特色的,这种传达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多种多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台都推陈出新,开发各具特色的新闻节目,以前一成不变的新闻样式正在被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品种所代替。但是所有这些变化其实目的仍然是如何更好更完整地向观众传达信息。这就涉及一个新闻吸引力的问题,因为如果新闻没  相似文献   

5.
在浩浩荡荡的红学研究队伍里,有一项内容可能是红学家们所忽略,却是我们新闻人所注意到的,那就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新闻”这个词语,几次言及新闻的相关内容,并且与现代新闻有了很多相近的特性,这对于我们考查新闻的起源和发展,探讨新闻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真正的新闻人来说,"走基层"原本就不是什么任务,而是一种职业选择。新闻不分"高层""基层",有新闻的地方,就应有记者的身影。但不得不承认,过去很多年,比如农村等我们通常认为是基层的地方,新闻出现的几率或所受关注度和城市相比,的确有很多不足。经过这几年"走基层"的强调和纠偏,有更多新闻工  相似文献   

7.
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代发展趋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冯钢  朱光宝 《新闻界》2004,(3):15-16
中国新闻教育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与新闻媒体实践的严重脱节,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严文斌所说:“在我们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在于,做新闻教育的、研究新闻的人,从来就没有搞过新闻,这就使他对新闻小了解,在研究里很多都是空谈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华社新闻创新的步伐也在加快,但仍然不能满足媒体和受众的需要。作为新华人,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新华社报道创新和改革的步伐快些,再快些。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目前最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编辑策划指挥工作,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使我们的报道在整体上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打开报纸或看电视、听广播、看网络,很多新闻让人看了感觉很假,也有很多新闻惹来官司,还有些新闻让人看或听了觉得很乏味,这些所谓的新闻给受众带来的不是益处,而是不良影响或误导。那么,受众最终回报给发布此新闻媒体的是“不买账”。这说到底这是个人才问题,本质是新闻人的核心素质问题。在这  相似文献   

10.
当下,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仅凭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把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开来。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尤其是一张地市级党报,如果仍然固守田园,保持一贯的新闻写作风格,以会议新闻充斥最重要的版面,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张张党报被读者抛弃。党报人就会面临生死攸关这样沉重而又不能无视的话题。相信很多党报同行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打开一张党报,常常是这样一张张生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听众传播有价值的新闻。近些年,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广播新闻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报道的选材,还是内容的提炼、形式的创新,都彰显了新闻价值这一主线,并赢得了听众的好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广播新闻价值的挖掘上,我们仍然人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大众日报实行新一轮改版,提出了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办报理念.做新闻,注重做好新闻的几个层面,包括原点新闻.也就是新闻的第一落点;新闻背景,包括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新闻评论,包括业界权威意见,本报观点和大众舆论,以揭示新闻事件的走向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此外,还有新闻的本地化和工作报道的新闻化处理.这次改版,使报纸面貌一新,也使新闻队伍的观念得到极大转变.但是,我们也深深感到,我们的报纸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对人的关注还很不够.虽然我们反复强调,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当前很多媒体的新闻失实现象仍层出不穷,对新闻报道和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带来很多甚至是巨大的负面影响,新闻失实,这里面,既有新闻人对新闻真实性认识不足甚至模糊的因素,也有媒体“把关人”把关不严等原因,认真贯彻新闻必须真实这一理念,纠正新闻失实这一顽疾,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本刊这期专题研讨,意在探讨新闻失实原因及对策,希望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研究人员,献计献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李扬 《传媒观察》2013,(2):9-10,63
传说,是一种舆论的迷雾,我们穿越这迷雾,平安走过2012。平安,并不意味着平静。这一年,大事很多,要闻很多,民众的期盼也很多。还有一个“很多”值得关注:很多曾经不是新闻的新闻,成了新闻。岁末年初,两条关于农民工的新闻令人深思:一位在浙江打工的民工兄弟因为衣服上粘有涂料和粉尘。乘坐公交车时被市民喝斥: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而另一位南京的民工,怕弄脏座位,乘坐地铁时一路蹲在地上依偎着妻子的画面令无数人动容,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江南时报》在头版刊文:“兄弟,累了你就坐下吧!”这些都是小事,按照新闻的概念定义。它们原本都上不了台面,成不了主角。可就是这样的小事,成了新闻,并在2012频频引发我们不小的振荡。这是因为,媒体重新把视线放低,开始关注有意义的生活细节,而非仅仅大事要闻。我们由此看到了媒体的方向和力量。或者时髦一点说,我们看到了媒体的正能量。正能量,应当是2012当之无愧的首要关键词。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2年度记者”的几位当选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正是媒体的正能量何以在心中蕴积、何以在笔下喷发的全过程。德之不厚,行之不远,他们是一群既有着独到的生命观,又有着执着的职业观的人。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期盼更多的治愈系新闻,期盼媒体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阚洪欣 《青年记者》2007,(12):30-31
什么是好新闻?如何选择新闻素材?衡量这两个问题的标准确实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一切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新闻人,决不能以此为脱责之借口,我们的职责、目标就是让遗憾少些再少些,把新闻产品尽最大可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应当作为新闻人不懈的追求。然而,尽管我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但仍不免有很多遗憾从指间溜到版面上。这些遗憾就像一  相似文献   

17.
唐宁 《新闻记者》2001,(5):33-36
A.人物是新闻特稿的主体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这句简单的话在我们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每天翻开报纸 ,大量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 ,都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物。事实上 ,任何新闻都是人造的。每一条消息中都应当有人物出场 ,不见人的新闻是算不上一条好新闻的。举世震惊的兵马俑是一个农民一锄头挖出来的 ;影响全球股市的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 ,是格林斯潘清晨泡澡时的念头决定的 ;每一场战争都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挑起 ,由一个人下令开火、让很多人生命的付出作为代价。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人物 ,而是…  相似文献   

18.
当前,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不断上升,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节目要更加精良、有吸引力,观众对我们的电视新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我们的电视新闻不能局限在以往的一亩三分地里,只有打破以往的新闻格局,才能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找到生机,这对新闻人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新闻类电视节目是我国各大电视台的核心栏目,打造吸引观众并被看好的新闻栏目,具有非常强的挑战性,出镜记者作为电视新闻的主力人员,需要对新闻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工作责任感强,并能做到采编导一体,这就需要多方面提升技能,而在这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市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关注.而很多报纸在经历了“社会新闻化”和“娱乐化”的比拼之后,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日益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提升报纸品位、抓住中高端读者等问题.于是,增加经济报道和评论,成为很多报纸的选择.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社会新闻不同,它对阅读者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要求.它必须有用,才有价值.经济新闻很难“有趣”,因此对于没有需要的读者来讲,具有天生的排斥性.从几年来的实践看,通过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水准,实现了报纸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案例仍然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