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让学生高度参与。说、写、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愤悱”而后启发更是参与。参与之功效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使其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笔者参加江阴、昆山、常熟三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孙敏亚老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感触颇深。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画面,  相似文献   

2.
教材版本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15课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运用环境描写、外形描写、想象、对比反衬等多种表达方式,赞扬了高原柳身处逆境不屈抗争的顽强生命力。从叙述结构看,这其实是一种仿英雄传记的结构形式:开头交代身世,即出生环境及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当代作家陈忠实写的一篇散文,词句恢弘华丽,气势磅礴,恰当的比喻、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去细细琢磨,都可以敲击出别样的理解。对于这样深奥的课文,董敏华老师在执教时巧妙重组教材,删繁就简,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感悟和解读,以及由此阐发的人生哲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一唱多叹的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忽如一夜春风,使小学语文界呈现出了“千数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浙江省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自己“构建诗意课堂”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美”课堂的构想,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到“亦雅亦俗”“雅而见俗”的境界,体现语文教学的“两极之美”。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师资培训、公开课教学等途径中已逐渐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扎根于教师头脑之中。但如何进一步将这些理念落实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其担起应当担负的“全民改革”的重任,这已成为关乎课程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扎实、有效的实施的关键课题。时下一些花里胡哨的公开课、轰轰烈烈的观摩课、激情洋溢的示范课,  相似文献   

8.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点,语文课堂是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生命观的启迪和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渗透生命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1 设计意图 本文是陈忠实所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语言丰富,用词生动.教师应立足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点拨,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切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在逆境中求生存的顽强意志,并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马凤录 《教育革新》2009,(10):51-52
近日有幸听了贾志敏老师的一节示范课,令笔者无不折服,虽然他年纪已大,但思维活跃,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他的课堂语文味十足,环节过渡自然、流畅生动,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富有思想而又似乎至高无上的生物,而柳,不过是毫无思想的一株植物罢了。我潜在的光芒和那微不足道的柳,怎么能相提并论?然而事实的判决,却说我错了,那青海高原唯一的一株柳,竞真的盖过了我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我理想中的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问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说,其实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结出硕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上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我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3.
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4.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围绕解决一些真实的问题进行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以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主要是围绕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展开,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为目标导向。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去年夏天,我有幸聆听了张华老师执教的《语言的魅力》一课,时至今日,每当回味起这堂课都会令我感到受益匪浅。一、大胆取舍,构建板块,直奔主题"十万个为什么的语文教学"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张老师一贯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在  相似文献   

16.
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大赛,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示范教学,执教的多是经典教材、写景抒情、童话寓言一类的文章。听《晏子使楚》(以下简称《晏》),还是头一回。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从生活中来的,要深入理解它,还必须让它同到生活之中。学以致用,为学生生活服务,这样它才会成为活的知识。才会内化为语文能力,才会成为对入有用的工具和本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教学。基于此,笔者对陈晓秋老师在执教《水》(苏教版第十册)一课中所做的一系列可贵的尝试深有感触。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大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展开了有滋有味的教与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间,主要关注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8.
卢耀珍 《广西教育》2009,(31):32-33,38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钟蕙老师2008年10月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我作为教研员参与钟老师备课、试教、评议、修改的全过程。这节课为什么能在高手云集中胜出?我认为其精彩源于真实地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教和学的目标,语言训练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形式活泼,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台湾张筱玉老师执教的《理她?不理她?》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简言之,有三个特点,两个细节,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虞大明是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在全国小语界,他的课受到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喜爱。他“务实创新,大气灵动”的教风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虞大明老师多次在大型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过《麦哨》一课。笔者曾在活动现场观摩,后来又多次观看教学录像,从中领略大师的风采,感受这堂课带来的快乐,反复琢磨虞老师这一课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