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认为,学列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须有利于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3.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一对一个别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李柏令2004)在语言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传播和灌输为主"的教学观.这个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知识的领航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活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在具体分析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学习者特征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课程整合、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协作、创新学习等思想为指导.构建出的一种新型活动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习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军校任职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的分析以及任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来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任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主体教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意义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如下假设:知识是学习者在试图理解其(原有)经验的意义时建构出来的。”“学习者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积极寻求意义的有机体。”即“认知意义的建构”意味着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借助情境体验来建构认知意义。如果学生认知意义的建构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8.
正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学生学习的知识虽然是前人已经发现、归纳、整理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全新的."也就是说,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通过自身的经验世界,及所掌握的知识建构起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使教学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9.
一、关注过程:科学学习的应然状态 现代认知理论把学习看作一个建构的过程,儿童在与同伴和教师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理解。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思考,并且运用各种方法组织所选择的信息,如排序、分类、建立联系,形成新的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还会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扩大他们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经过其他学者补充发展的当代认知学习理论。其思想核心是: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与知识内容有关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组织有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协作交流。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作为个体或群体在思维构造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习者获得丰富、复杂、多元的认知特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设计研究体育知识的建构过程,探索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明确学生是如何从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能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借鉴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陶行知先生将其精辟、形象地比喻为“接知如接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如何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接枝”,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之树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第二,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第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第四,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该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践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人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审视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应担当认知工具的作用,即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基于"知识建构"的隐喻可以创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娜 《考试周刊》2013,(18):160-161
<正>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建立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科恩伯格(Kern-ber O)和斯腾伯格(Sternberg RJ)等的进一步研究而发展起来并首先提出的。它的理论核心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支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个人意义,并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理论有一股新的潮流渐渐流行开来。即建构主义学说。何为建构?建构一词本源于建筑领域,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零件、材料制造成某种结构。与单纯认为学习就是复制、模仿他人本领的传统学习理论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应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交互.从而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认知建构理论对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