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20):51-51
"老师,老师,我有意见,陈锐同学读错了,‘似乎’的‘似’读平舌,不能读成‘翘舌’。"罗宾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还没等我开口,下面就有同学为陈锐打抱不平了:"不对,是‘翘舌’。""不对,是读‘平舌音’的。"教室里忽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在大声地喊"平舌",有的在喊"翘舌"。一时间,"平舌""翘舌"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也有些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似乎在请求我尽快裁决,来平息这场遽然而来的"舌"战。  相似文献   

2.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由此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内化,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抓准读写结合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练笔训练,才能使阅读和写作这两件对等而又不相干的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郑爱琼 《成才之路》2013,(23):86-86
当前,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其乐融融:老师常在指导学生读、再读、诗化读、有感情地朗读……也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整节课看上去唯美、华丽,但课后当问其学生"学到了什么"时,学生却是一脸的茫然。于是我想:  相似文献   

4.
听课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还没有读完呢!”课例1: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完课文后,为了解所读课文后的示范效果,便问学生:“刚才老师把课文都读了一遍,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许多学生纷纷说读得很好,听课教师也觉得无可挑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不好!”这个孩子的话令听课教师大吃一惊,授课教师满腹疑惑地问:“那你说说,老师哪儿读得不好呢?”  相似文献   

5.
教学地点:浙江省慈溪育才学校(课前学生熟悉文本,自由朗读课文)一、猜读,检测自读情况——你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师:读完一遍的同学请举手,没读完的同学不着急,慢慢读。(学生差不多都举起来手)既然大家都读完了,老师就要问问题了。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呢?老师的问题是:这篇自读课文,你读了以后,猜猜看肖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生1:老师可能让我们回答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何谓"品"?"品"就是仔细地体会、玩味。何谓"品读"?有人说,品读就是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是这样理解品读的:品读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地读,有比较性地读,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品味性,它要求读出情味,读出意境,不但在读中理解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7.
刘鹏 《语文天地》2011,(11):32-33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苦口婆心地教了那么多写作技巧,念了那么多范文,学生却没有"灵"起来;老师圈圈点点,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文,甚至不惜动用溢美之词,也没有让学生的文章"靓"起来。为什么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常常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趣味识字     
纵观汉字的结构特点,虽然复杂,但也有其规律。如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规律,进一步提高识字能力呢?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1.情境生趣。有趣的情节、生动的画面,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自然而然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秋姑娘也给我们寄来了一封信,大家想不想听听?孩子们听了先是一惊,然后异口同声地大声喊道:"想!"随后我就打开"信",读了起来。读完以后,我发现他们可爱的小脸既兴奋又专注,完全融入了情境。于是,我趁热打铁接着读:"秋姑娘知道我们一(2)班  相似文献   

9.
常有老师反映,学校开展阅读的障碍往往在于一些学科教师的误解,这些教师总是把阅读当作语文或外语学科的任务,而没有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基本学习能力;他们非常在意学生的答题能力,而把"阅读"当作无足轻重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也没有"阅读",一样学好了数理化,也的确"走遍天下都不怕"——殊不知他这个"都不怕"正是最可怕的东西!这种狭隘的认识误导了很多学生。我在某市做报告,互动阶段,有老师问我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我没计算过,想到一年来写过七八篇书评,于是随口说:"大概七本吧。"没想到后排一位一直伏在桌上瞌睡的30多岁的教师站起来问:"你一年读了七本书,难道不觉得有点浮躁  相似文献   

10.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们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lt;倔强的小红军&;gt;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板块.一上课,于老师向学生宣布:“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于老师又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于老师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老师适当指导点拨.就这样,学生们读读说说,课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1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就十分重视阅读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会学习,学生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4.
张小伟 《考试周刊》2011,(53):65-66
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学生来说,早读课自然就很重要了。以往的清晨我很少听到琅琅书声。我对学生做了调查:"谈谈你对早读课的看法。"成绩好的同学说:"每天早读都读这些内容,这些文章我从头至尾都读了几篇了,没有读出什么新意来,可老师总是让我们读这些。"  相似文献   

16.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读"总是被误解。教师更多的是在读的形式上变花样,诸如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读……像走马灯似的;或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情。机械、重复、盲目的"读"充斥着课堂。屡屡失望之余,教师感叹:"‘读’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阅读教学必须多读,多读必须有效,有效必须指导,指导必须得法。本期我们聚焦"读"的指导,以期引发大家对如何指导好"读"的重视与研究,让学生的读真正达到穿越时空藩篱,与自然、历史、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8.
等待产生美     
去年秋听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教师让学生分段朗读。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极不流畅。期间有学生指指手表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呀.不能花那么多时间等待了!”可是该教师依然等待.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听。课后交流时这位教师道出了心声:“是的.我是有意让他多读一段,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权利,越是读不好,越应该给他机会。我相信他今天读不好,将来一定会读好的。当老师的一定要学会等待。”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农村中学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教学策略:地采用了"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即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作文教学,将写作训练和语文教材很好的联系起来,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上星期我听了本校一位老师的作文公开课,课堂上指名一位女生读自己写的作文片断《妈妈的爱》,"……在乡间田埂上,妈妈背着一捆稻把急速地走着,到了家里……"读到这里,老师示意停一下,说:"把‘急速’改成‘蹒跚’,效果更好。"女孩有点茫然,但顺从了老师的意见:"在乡间田埂上,妈妈背着一捆稻把蹒跚地走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