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那句有名的诗“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教师也在谈论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这是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但是,俯仰之中,这教学的“诗意”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李波 《现代语文》2009,(5):32-32
这里所讲的“诗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现代汉语小词典》)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诗意,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本应是富有诗意的教学,并在这种诗意盎然的教学中,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个人素质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熏陶演绎可使人生充满诗意。但长期形成的重传授、重应试的传统,使诗意的语文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对知识急功近利的训练,使生机盎然的语文阅读变得琐碎、枯燥;忽视语文教学的审美规律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激情消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迷失,使其本应深厚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心灵显著缺陷,最终导致教师倦教语文,学生厌学语文,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王菘舟老师也说过:“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应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6.
孔金花 《考试周刊》2014,(83):33-33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诗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学修养,也应该在文学作品的渐染和熏陶中,形成诗意的内心,使诗意之流愈行愈远,让语文课堂"浪漫满屋"。一、精心设计的诗意课堂1.导入——诗意课堂的保证。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7.
高宇兰 《考试周刊》2012,(46):60-6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灌溉出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情感氛围,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追求教给学生足够系统的语文知识?是追求老师讲得精彩透彻、学生理解得清楚?是追求学生会选择ABCD?还是追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学习方法,养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没有了鲜花点缀的田野,荒凉而无生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  相似文献   

11.
雷玲 《教师博览》2006,(6):42-43
关于王崧舟,总是有两种声音。一种来自一线教师,除了他亲手带出来的五十多个弟子,天南海北,无数小学语文老师以听他一堂“诗意的语文”课为荣。在他们心目中,课要是上成这样,就不是在简单地教书,而是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另一种声音则来自他的一些自恃“才疏学浅”的同行:对小学生大讲“诗意的语文”,太难懂,太玄了吧!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应重新建构师范院校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凸显人文思想,使语文教育回归“人”这个教学平台;用诗意构筑语文教学这座文化大厦。在这座大厦中让学生敏锐地感知教学中的美好,以此提升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懂得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徐永志  江志红 《现代语文》2006,(11):107-108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人性不仅是语学科两个基本特点之一,而且是体现整个新课标之所以“新”的重要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就取决于人性是否最终得以深埋根植。在这个背景下,把音乐引进语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经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学这三件法宝”;柏拉图也说:音乐教育是比其他教育更令人信服的手段,音乐教育的结果应该是使人和谐与美好;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说: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音乐与学本就密不可分,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相互借鉴。当然这种借鉴不是“输血”式的简单借鉴,而是一种相互营养的吸收、彼此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呼唤语文教学的诗情,旨在不草率地将语文降格为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旨在不盲目地让大量的习题训练束缚学生的手脚。语文教学应以丰富的课文为凭借,人文化地传递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不断地熏陶、怡养学生的性情,使之  相似文献   

15.
李星阁 《教育革新》2007,(10):39-39
一、重视诗歌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核和灵魂是其内在的人文性。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使我们的语文课本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师要建构充满诗意的,感性的阳光的小学语文课堂,要从更新观念、确立理念,塑造课堂的整体面貌等方面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常听老师们说,语文课堂教学什么都抓,一样也没抓牢,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细细分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目标的泛泛而谈造成的。不少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从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上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的,说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话",甚至可以从第一课套用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套用到六年级。  相似文献   

18.
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情。这是因为:首先,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它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既有多姿多彩的山水风景,又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既有启迪智慧的喻理故事,又有感人肺腑的情感题材……每一篇文章经过专家的精心筛选和编排,富有意境,随处流淌着诗情画意。其次,儿童纯真无邪,好奇心强,朝气蓬勃,充满灵气。他们最具想象力,喜欢异想天开,他们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这样的语文,这样的儿童,构成的课堂当然应该是诗意盎然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诗一般的意境,促进孩子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想象,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怎样创设富有诗意的课堂呢?我想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和教学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诗人荷尔德林吟唱:“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们却越来越不愿意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忘却了生命只有在诗性的辉映下才得以展开。如果没有了诗歌。也就无法品尝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感动,也就没有了隐忍的眼泪和纵情的欢笑。校园是浮躁社会中的象牙塔,不妨给校园一片空间,让学生纯真的心灵在诗歌中尽情地飞翔,从诗中培养人文素养,进行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个美丽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个诗意的旅程。语文老师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人求真、向善、唯美,教人去追求一种理想和信念。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感悟语文的幸福。但语文课堂效率低却是不争的事实,文章从反思教学中进行论述,让学生去感受语文教学的诗意,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