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善读、爱写、能改。要想使学生爱作文,首先让学生喜读爱写;要想使学生作文有特色,必须让学生善写会改。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定”、”造”、“引”、“导”、”改”、”评”。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个复杂的心理能力和心理过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追求“人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在写作过程中追求人性之美,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  相似文献   

3.
谢奎琴 《文教资料》2010,(27):82-83
高中作文教学不仅是技巧的传授.而且是思想的提升、视野的拓展。教师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看、读、说、写上面做文章,真正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让作文成为学生思想感情流露的裁体。训练应强调针对性、实效性,重基础训练,重思维训练,重过程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真的会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学生一方面苦于没有良好的生活素材,一方面写作的思路过于混乱,文章过于空洞。要想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就必须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中学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从而写得一手好文章。本文旨在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活动作文”是以活动为题材的作文,它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作文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须从内容入手,要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生活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材料和真切的体验。而“活动作文”正是促使学生获取丰富材料和真切情感的有效途径。一、随心而为,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在作文教学中,品德提升、个性张扬等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为重要前提的。而活动类作文中,不少教…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才是好作文。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在评改作文时,我们总觉得有的作文写得很真实,基本上没有什么语病,但似乎缺少一种味道,实际上这种味道就是“情感”。缺少了这种“情感”,就好像生命缺少了灵魂,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既有生命又有灵魂呢?  相似文献   

7.
施剑峰 《成才之路》2009,(18):88-89
如何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这是近年来我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吧。作文“假”“大”“空”,写老师无非就是“批改作业到深夜”。生病仍然坚持上课”等等,而写母爱就是“孩子生病了几夜没合眼,守在孩子身边”等等。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此单调、如此公式化吗?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呢?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作文。怎样将“快乐”与“作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喜欢作文,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觉得只有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从心坎上认同作文,喜欢作文,才能真正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快乐作文“六步曲”。  相似文献   

9.
“匿名作文”是指让学生的作文以不署名的形式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它是针对目前使用的“署名作文”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讲评的过程中,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作文的互改、互阅活动中均纯粹地以一篇作文进行操作,不以文章作者来涉及操作过程。一、提出“匿名作文”构想的三点原因1.便于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现代学生的作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得高分,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变得伪圣化,内容变得模式化,语言也变得成人化。采用匿名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作文写作中所涉及的内容的担心,为…  相似文献   

10.
谈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英俊 《现代语文》2010,(7):131-131
一、现状:“假、大、空”的作文屡见不鲜 以往的作文教学,对作文的个性问题未曾着重提及,或者就是不曾提及。第一是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过去,一谈“个性”就会让人“悚然变色”,导致“个性”在作文教学中的长期缺失,这确实是件令人痛心的事。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危害,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1.
孙乃猛 《教学随笔》2007,(5):27-27,26
“写真性作文”就是还学生真实的作文,就像美术中“写真画”一样,用真实的文字,描绘真实的生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它倡导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的氛围,让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使学生能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2)
作文只有历经"长期积累",方可"偶然得之";作文还是一个人"人品"的显现;因而作文历来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之事。考场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本人试图让学生在原有作文知识的基础上,追求写作技巧上的"三‘新’二‘异’"——起笔新、结尾新、语言新,构思立意异、布局异,使考场作文更加出彩,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的通病之一就是口水太多。怎样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以为.以精选的语言训练点为突破口.以感情生活为基础.持久有效地开展一句话作文训练,可以让学生拥有一支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优秀教师作文教学案例指出,教师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作文。首先,创设自主探究的“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遇,设计自主探究的情景,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或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或让学生动手操作等等,让学生亲近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其次,开放自主探究的“度”,即拓宽作文题目、内容、体裁等的自由度,扩大习作评议的参与度,渲染佳作的知名度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捕捉灵感,下笔有神,妙笔生辉。如此学生方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5.
每当写作文,有的学生就“咬住笔头不放松”,哭叫着让爸爸、妈妈帮他写或是教一句写一句;有的学生挤牙膏似的写了,却常常牛头不对马嘴;有的学生干脆走“捷径”,抄“作文选”……“作文难”的现象举不胜举,究其根本,就是学生作文和生活相分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生命主体个性化的语言行为。写作的主体性,表现为写作者写作态度的主动性和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就高中作文教学而言.要努力实现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就是要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热情,展示学生语言表达的独特个性,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并且“有话会说”。怎样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有文采,这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关注的基本命题。但许多教师往往忽略的是.在正式作文之前如何激活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思想流”和“情感流”。因为离开了这些“思想流”和“情感流”,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不可能生动而多彩的。道理很简单,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活跃和多彩.是不可能有语言的活跃和多彩的,所谓“意在笔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许不一定要让学生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但最起码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所以,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着,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活”。在实践上,有以下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所谓“四结合三部曲”,即作文与生活结合,作文与书本结合,作文与心灵结合,想象与联想结合;生活中寻素材,书本中觅方法,练习中求提高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生活中寻素材   学生作文最大的缺点是无话可说,每次作文好像空牙膏皮中挤牙膏,大脑空白,举笔难下;有的好像房檐滴水,断断续续,文意不畅,行文干瘪;而有的东拼西凑,随意编造,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这种种情形表明学生缺乏生活、缺乏感悟。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解决材料问题。   1.作文与心灵结合。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尤其…  相似文献   

18.
"侃"为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自由的口语交际与作文的气氛,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要让学生想"侃"、乐"侃"。  相似文献   

19.
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在”是混沌、模糊、不确定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学生作文必须由“我思”采切入。唯有“我思”的真实性。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唯有“我思”的自由驰骋才能让“在”变得色彩斑斓;唯有“我思”的独特性才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我思”是儿童个性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情感真实、思维自由、表达创新”是绽放放儿童个性,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真我”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标准的催生之下,“闭门造车”的作文教学模式应该向“回归自然”的作文教学模式转换。让学生回归大自然,拥抱社会;让学生睁大明亮的双眼,摄取现实生活中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进行积累、归纳、提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并为达到“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