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怀疑一切,察其所由”。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在2004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反复强调“怀疑精神”。然而,中国大学校长对“怀疑一切”本身产生了“怀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怀疑一切”属于一种西方的狭隘经验主义的观点。当然,中方校长并未全盘否定戴维斯的观点,朱清时就认为“怀疑”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中国人可以改良西方的怀疑精神。面对外国校长在“怀疑”上的“投怀送抱”,向来迷信舶来品的中国校长所以表现出了罕有的拒绝,大抵出于对那些停留于流俗层次大众怀疑的警惕吧。街头巷尾流行着老婆怀疑老公外遇的破事…  相似文献   

2.
怀疑是认识现象。它在真理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每当人们记忆起“十年浩劫”中声名狼藉的“怀疑一切”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打倒一切”,进而对怀疑的必要性发生了怀疑。可是,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怀疑的认识价值一贯予以肯定、从不怀疑。鲁迅认为“怀疑不是缺点”。马克思更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箴言。人们对怀疑的价值评价应褒还是应贬?那就需要探讨一下怀疑在科学发现、推进真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人的认识中有谬误、有真理,对谬误产生怀疑,才能促使谬误向真理转化。19世纪德国工人哲学家狄兹根认为认识是“由谬误到正确所经历的由可疑到正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在刑事诉讼中采用的证明标准。它从确立之日起,就是否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存在着较大争议。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将“排除合理怀疑”纳入到证明标准当中。顺应了实践需要,体现了立法进步。但该标准存在着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排除一切怀疑”相混淆,“排除合理怀疑”的内涵不够清晰,证明标准粗放等问题。因此,应从“合理的人”、“合理的证据”、“合理的判断”、“合理的结论”等方面对“排除合理怀疑”的内涵重新解读。在此基础上,要切实提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设置出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的证明标准,以及针对不同主体、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记》中的“二疑”、“三笑”是作者为了弄清石钟山名缘由,进行实地考察前后心理变化的传神写照。“人常疑之”,这个“疑”是指人们常常不相信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名来历的阐述,但作者对此不轻率论定是非。“余尤疑之”,则明确表态,说明自己尤其怀疑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说法。前一个“疑”是别人的怀疑,用“常”(时间付词)修饰,说别人常常有怀疑;后一个“疑”是自己的怀疑,用“尤”(程度付词)修饰,表示非常怀疑。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将整个的传统知识大厦推倒重来,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认识论上进行一次大胆而又审慎的重构。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逐字分解和辨析,发现该命题的关键不是“在”,即我的存在,而是“知在”,即认识到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在”的两种逻辑悖论的论证策略,即违反不矛盾律策略及无穷倒退策略。进而从怀疑的对象、内容到怀疑的过程本身来回答我是否真的无法怀疑自己的怀疑这个棘手问题。最后回答两个相关问题:根本上应当如何看待怀疑,以及逻辑自身是否应当受到怀疑。  相似文献   

6.
“学贵在疑”,这是人们在谈论治学态度时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它告诉人们,治学要有怀疑的精神,要能够怀疑,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只有怀疑,才不致落入前人的窠臼;只有怀疑,才能有自己的“匠心独运;”,才能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吕型伟访谈录》中提到,据有的报纸统计,现在各种“品牌”的教育有658种之多。他对教育领域“漫天飞”的口号“究竟解决什么问题”表示怀疑,也只是怀疑而已。然而这点怀疑本身却引起质疑。《教育参考》杂志2006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就此问题,“与吕型伟前辈商榷”。关于这一“商榷”倒也不无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我疑故我在     
<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或有浮浅庸俗的泡沫淹没过脖颈,“先怀疑、后攻击”像是写在基因里的癌,因怀疑而生的丑闻层出不穷。追求公理和正义的道路上有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有“键盘侠”持“怀疑”之毒匕喈喈怪笑,自以为是。于是我们麻木了、颓丧了,不断怀疑:精神真的还有救吗?有没有人振臂高呼、掷地有声“我愿做一名真正的怀疑者”?  相似文献   

9.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10.
对《怀疑与学问》的“怀疑”江苏/杨以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编选提出这样的要求:“课文要文质兼美”、“语文文字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怀疑与学问》一文,可谓“文质兼美”,但就“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而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名剧《怀疑》有一个典型的悬疑剧躯壳:女主角因怀疑男主角神父弗林对黑人少年唐纳德实施了性侵犯而展开了多方面调查,带领我们不断地逼近真相。但它有一个非典型结局:剧本中的中心悬疑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结构以及故事本身的暧昧,引导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哲理剧来解读,诱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沉重的肉身”未必沉重,它能给认知及心灵带来高翔的翅膀;如果“有罪”的肉身带来“高尚”的善行,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对“罪恶”的传统定义,无论这个定义来自宗教还是法律;反过来,既然“高尚”的善行可能源于身体的“罪孽”,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善行”的圣洁。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两大法系刑事证明标准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上,英美法系国家将其表述为“排除合理怀疑”,而大陆法系国家称之为“内心确信”。两在内质上具有同一性,但也有细微差别。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更为推崇“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而“内心确信”的主张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3.
“怀疑”的词义、宾语和句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疑”一词的多义造成了“主语+怀疑+陈述小句宾语”的句义模糊。影响词义选择、句义理解的因素有两类焦点、概率和礼貌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文题设计】人类社会要前进,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这是很有道理的。请以“怀疑批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记叙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或阐述“怀疑批判”的意义和作用。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构思纲要】(1)学会辩证分析。在读书学习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前人的结论或客观事物提出质疑,发表看法,这就叫做“怀疑批判”。“怀疑批判”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没有怀疑批…  相似文献   

15.
《红领巾》2010,(11):14-16
你有被家长这样怀疑过吗:“你一定还有什么没告诉我”“你是不是背着我偷偷做了什么”……这样的怀疑是否让你很难受呢?  相似文献   

16.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围绕“怀疑”与“学问”展开层递论证,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点鲜明,论证精辟。一采取递进的论证方式。阐述透彻。明白了然。文章开篇运用“学者先要会疑”和“在可疑而不疑者,不  相似文献   

17.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18.
凡是正常的人,每天都会提出不少的问题,要思考几个为什么。譬如,“为什么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即是对事物的存在和运行态势产生怀疑:“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即是对自己的言行产生怀疑:“为什么是我,不是别人?”即是对作为主体的我产生怀疑;这些都是反思。  相似文献   

19.
小学古诗中有些疑难词语,教学释义时常有分歧。给正确理解诗意带来一定困难,这儿择要举例试作辨释。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疑:教参释作“怀疑”。近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疑”应作“象”、“好象”,理由是从上句看出诗人已知道“床前”的地上是“月光”,怎会再“怀疑”它是“地上霜”  相似文献   

20.
纪德多次向朋友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影响,前期的纪德从陀氏身上领略到了“上帝”的人化观念;后期的纪德在经历了一场宗教危机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人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对“神”的信仰。而陀氏虽然对“上帝”充满了怀疑,但毕竟经受住了怀疑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