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早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学生提出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其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广学六艺之文,而且要学生以礼来约束自己,如果能作到这点,就可以做到不违背道理了。这说明孔子兴学也是注重教书育人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指明教师  相似文献   

2.
古文今用     
语段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疏理 文,原指典籍。博览典籍,可以多知前言往行,这是指接受知识教育。约,束修,限制,使之不超出范围。礼,礼仪,行为规范。用礼仪、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使之合理,这是指接受生活教育。二者兼顾,就可以文质彬彬,成为有修养的高素质的人,就可以不背离正道。畔,即叛。 应用 以《“博”与“约”》为题,可以说学习应博采而约取,这里是指“博文约礼”。知识与行为规范,一则应博,一则以约,二者不可偏废。博学可以促进约礼,约礼又可以保…  相似文献   

3.
论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的理解和分类 1.“文化”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文化?古往今来,人们有过种种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言论中就多次提到“文”。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提及“文”的约有20余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于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  相似文献   

4.
《涪陵师专学报》2007,(4):F0002-F0002
“学高身正”历来是中国古代士子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其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当引为我校校训时,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和规范。“学高”,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识,对时代与生活敏锐的感应和扎实的技能,以为培育后学安身立命的根基。子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行、高尚的情操,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光明磊落,抱诚守真,高风亮节。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相似文献   

5.
经典语录     
《大中专文苑》2009,(7):61-61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注释】意谓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现实问题。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注释】慎其独: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全句是说,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谨慎不苟。"君子慎独"是儒家加强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原则。君子强学而力行。《法言·修身篇》  相似文献   

6.
"学高身正"历来是中国古代士子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其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当引为我校校训时,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和规范。"学高",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识,对时代与生活敏锐的感应和扎实的技能,以为培育后学安身立命的根基。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  相似文献   

7.
论语     
《今日中学生》2014,(3):28-30
【原文】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君子才能固守贫困,贫困时就不能约束自己胡作非为的是小人。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两次出现“禄在其中”一语: 《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媒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相似文献   

9.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F0003-F0003
“学高身正”历来是中国古代士子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其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当引为我校校训时,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和规范。“学高”,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学识,对时代与生活敏锐的感应和扎实的技能,以为培育后学安身立命的根基。子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183;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行、高尚的情操,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光明磊落,抱诚守真,高风亮节。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相似文献   

10.
一般辞书查不到“付之阙如”。《现代汉语词典》仅收“阙如”,意为“欠缺;空缺”。“阙如”出白《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意为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阙”通“缺”,空缺的意思。郦道元《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相似文献   

11.
有礼者敬人     
缪青 《江苏教育》2008,(11):7-9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的仪表标志着一个人的素养.对具体礼节仪式的熟悉则可以使人在一切社交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君子固穷     
[原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可以安守穷困,而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相似文献   

13.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向杖藜老人求救的一段文字中有“岂天之未丧斯文也”一语。课文对“天之未丧斯文”的注释是:“这里是天不让读书人丧命的意思。语出《论语·子罕》。文,原指文化,后来也用‘斯文’指读书人。”其他几种选本的注释也与此注基本相同。我觉得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总感到与文意不尽相符。现提出一点异议,和同志们商讨。查《论语·子罕》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  相似文献   

14.
贾淑莉 《考试周刊》2012,(79):28-28
孔子《论语·雍也》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章如人,尤其是状物散文。一篇好的状物散文犹如君子,内外兼修,其内为“质”,即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就像是一个人的血肉、思想、灵魂;其外为“文”,即为使“质”更好地表现所运用的语言、手法等。  相似文献   

15.
礼仪是一个人个人气质、道德水准、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记》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是说礼节崇尚交往,只往不来,不符合礼仪。可见,礼仪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个人来说,则是“礼及身而行修”,即礼牵涉到自身就行为完美。孔子更从道德层面论及礼仪的具体内容:“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也就是说,君子应该重视道德礼仪的三个方面:使自己的音容笑貌雅正起来,就可以避免粗暴和放肆;使自己面部表情庄重起来,就接近了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不致鄙俗和背理。这一切几乎和我们现代人对文明礼仪的要求大致相当:仪容美,帅气雅丽,自然大方;仪态美,举止庄重,质朴从容;语言美,谈吐得体,不亢不卑……  相似文献   

16.
侯雪君 《语文天地》2014,(31):28-29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孔子的心中,但凡严于律己、忠君爱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士”,如此看来,“士”和“君子”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将“士”和“知识分子”“君子”混为一谈,“士”更  相似文献   

17.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在《论语》中有着诸多的论述,对中国礼的产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礼文化特点的完整的礼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上至国家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礼是人真情的体现”、“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贬己尊人,谦逊为美”、“慎言为礼,含而不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六个方面浅论《论语》对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语出《论语·季氏》。直:正直。谅:诚实。多闻:博学。便辟:逢迎谄媚。善柔:当面奉承。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博学多闻的朋友,是益友。逢迎谄媚的朋友,当面奉承的朋友,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是害友。交友是人生的一大关键,益友终身受益,害友则一世受累,这个教训是很深远的。所以,历代仁人哲士,对交友之道,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宋代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  相似文献   

20.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