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讲座制到系科制:欧洲大学内部管理权力的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座制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19世纪德国大学使讲座制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采用了讲座制.由于讲座制使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和僵化,不适应大学规模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后日渐衰落,逐渐向系科制转变.随之,欧洲大学以教授为重心的管理转向以校、系为重心的相对高效的管理,完成了大学内部管理权力的变更.  相似文献   

2.
唐代有家世资料的74名状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69 人,占92%,而且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就有59人,占79.73%。出身相对“寒素”者仅5人,占8%。这些数据可以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所谓“广开才路”只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3.
钟波 《文教资料》2010,(36):147-149
19世纪,讲座制在德国大学诞生,帮助德国大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历史已经证明,讲座制不但奠定了大学的科研职能,而且促进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对讲座制进行详细解读,挖掘讲座制中的精华部分,为新世纪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唐代中央政府的机枢权力核心经历了由中书舍人到翰林学士和知制诰,至出令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的演变.在这演变的过程中,皇帝与朝臣间不断斗争,动摇了隋及唐初确立的三省六部的政体架构,使得中书、门下二省从原来的机枢决策机构日趋向事务性机关转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湾地区于1994学年试行“推荐甄选入学”方式,2003学年实行多元入学方案,目前,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正在计划和推行至2013年为止的五年规划,并继续完善多元入学方案。台湾地区近20年的高考招生改革皆按照适性选才、专业分化的理念加以展开,即按照大学各个学系的特别要求来选拔学生,其经验对于内地的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选才及走向专业分化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永新 《成才之路》2012,(4):98-I0015
正日前,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中面向指定中学实施的"领军计划",敲定一批中学名单。看一下这些名单,都是全国各地的名校。其实,不仅清华、北大的眼睛盯着这些名校,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把主要的自主招生名额投向了这些学校。难道大学选才范围该如此狭窄?难道中学优秀人才就一定出在名  相似文献   

7.
印度大学附属制对我国独立学院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大学附属制是极具特色的印度高等教育制度,与我国目前兴起的独立学院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印度附属学院虽然在推进印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大学附属制度也给大学的声誉带来了损害。我国独立学院刚刚兴起,从印度附属学院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应在规模数量、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质量等方面注意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8.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现存墓志及传世文献中勾稽唐代曾应八科举者凡19人,通过考察其应举事迹,认为八科举大致存在于唐高宗朝,源于制举诏令设八科以选人。  相似文献   

10.
:唐代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 ,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3权分立”。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政是政事堂的正常态 ;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11.
宋代科举取士的规模空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朝廷对文官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士人读书向上的热情,促进了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对国家和知识分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今的高校扩招,与宋代扩大科举取士虽已事隔几百年,但也存在相似之处。分析宋代科举取士的影响,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高校扩招,解决高校扩招中出现的一系列难题不无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独立学院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考试管理制度,设置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重视考后分析工作,加强考试理论的研究多方面提出了独立学院考试管理优化策略,对于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工作的发展、考试作用的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关系密切,从唐传奇作品之中可以找到许多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子,科举士子重功名的仕宦观念日益突出,对士子的婚恋观也带来了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传奇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推动了唐代文人创作杂文诗赋的热情,而干谒、行卷之风的盛行以及唐代追新逐奇的创作倾向更加激发了传奇作者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兴盛于唐代,历经三百年,对繁荣唐代文学、艺术、科学、法律等都起积极作用,同时也激励了一大批出身寒微的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而科举制度之弊端,不在本身,而在施行者的腐败所致。  相似文献   

16.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承隋而起,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为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重新考察唐朝科举制度,其精神原则、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自主招生的重点是招收具有特质的学生。考试格式化的必然后果是选拔人才的平庸化。自主招生要预防格式化走向,就有必要考虑实行个性化的面试。自主招生的面试主要是为了测试考生知识的深度而不是广度;是为了求证考生的素质优势,而不是揭露其知识缺陷。要防止自主招生跌落到应试教育的泥沼。  相似文献   

20.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