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实施小说阅读教学,可以自然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育。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到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中通过主动建构,实现"视野融合",如此就可以淡化教师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2.
叙事时间是小说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小说鉴赏的新视角。欧·亨利擅长通过协调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改变叙事速度的精妙技巧,达到非同一般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常见的教学内容为例,从现代小说的基本元素角度就目前阅读教学中的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我们日常的小说教学中存在着抽象化的人性小说阅读教学、具体化的社会历史小说阅读教学、非小说阅读的小说教学等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独具风格,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他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片藤叶>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阐述其小说的独特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书哲 《新高考》2015,(2):23-30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短篇小说家,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博罗(Greensboro,North Carolina),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在欧·亨利三岁时因肺结核去世。波特从小便热爱阅读,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尤其喜欢《一千零一夜》(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和《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欧·亨利先后做过药剂师、农场工人和银行出纳等工作,1898年因挪用公款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大受欢迎,1901年因表现良好提前获释。1902年,欧·亨利迁往纽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多产的一段时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1910年因肝硬化去世,享年48岁。  相似文献   

6.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文本,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透视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7.
如果世界上还有什么更美好的际遇,那便是:每周一次的文学下午茶时刻,美丽的语文老师把我们这些被她称为“有慧根”的孩子聚在一起,诵佳作赏美文品诗词:那天老师穿着蓝底黄色碎花的连衣裙。柔软黑亮的长发被发夹轻轻地拢在颈后,她含笑轻盈地走上讲台,摊开书本,  相似文献   

8.
陶聃 《学苑教育》2022,(26):67-68+71
本文基于小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方面入手,对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对故事的叙事方式进行重新解读,探讨了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如何捕捉叙事格局与文本的展开方式,以期探索小说阅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依“体”而教,是小说、散文、说理文、说明文等典型文体的教学共识,这是无可非议的。笔者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实践,探索思考如何既尊重典型“文体”,又以非典型的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更高品质与品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故事到故事的寓意,介绍了美国作家欧.亨利鲜为人知的一部短篇小说《命运之路》,旨在通过小说的赏析求索在实现人生梦想的路上会有多少意想不到,又有多少种可能。故事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三种道路的选择后,都无法回避地走向命运的凋零,其故事似乎在表明命运其实是宿命,或宿命的命运,但回望每种道路,主人公无疑都与命运的转机擦肩而过。作者用主人公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的思考:人生有多少事情尽在人们手中掌握,人生又有多少事情可以扭转?人生有多少梦想可以追求,又有多少梦想可以实现?故事也在诉说爱情在人生中的无奈,可以说是爱情的脆弱,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不可回避;如果人性不可回避,人性是不是可以放纵?  相似文献   

11.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出人意料之外义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而声文坛。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四百万》中,其语言在标点符号、句子种类、语法结构、词汇和修辞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上述各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银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这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作品中那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一片普通的叶子,它让一个人从死到生,让另一个人从生到死,这片叶子究竟有什么魅力?欧·亨利  相似文献   

13.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其中以描写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这使得欧·亨利又享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和《滚石》等小说集,其中《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名篇,使他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依“体”而教,是小说、散文、说理文、说明文等典型文体的教学共识,这是无可非议的。笔者通过《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既尊重典型“文体”,又以非典型的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更高品质与品位。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教材,回归教材,要凝视,要思索,不只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体味出教材在写作方面经典的示范力量,学习其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手法,这对我们的写作有莫大的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6.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剪亮的灯盏>运用了多种重复叙述的方式,有的营造了气氛.有的制造了悬念,有的强化了人物形象,有的形成了节奏,使作品富有音乐美感,有的蓄势对比,翻新出奇,有利于主题的揭示,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从重复叙事角度研究欧·亨利作品,还能更好地理解作家悲天悯人、低沉抑郁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最后一片树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人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了欧·亨利在《提线木偶》中所展现的关于人性的观点和态度及其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杨耀春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思考》一文中讲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课堂为阵地、以关注人的发展、以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内驱力。一、对高中语文课堂文化现状的反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不仅指课堂教学活动本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翻译领域的研究不再限于文学、美学角度,更多转向语言学角度.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有关英汉运动事件的研究成为重要课题.翻译英汉运动事件的译者需要将原文的运动事件还原为一定的认知语义结构,再词汇化为译入语相应的形态-句法结构.本文通过对欧·亨利的英语原版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及其汉译本中的运动事件表征研究,探讨英汉运动事件的表征特征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