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心理倦怠是指教师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从教师的生理,认知,情绪,自我,人际和行为这两个维度,可把教师心理倦怠分为六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养育后代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充满压力的任务,部分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会出现倦怠。养育倦怠是指由于父母角色压力和长期育儿压力所引发的一种情感耗竭状态,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畏缩、不负责任,以及父母自身情感和身体的耗竭等负面影响。养育倦怠普遍存在,如何使父母们走出倦怠状态,正视育儿问题,减轻育儿压力,需要学校、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及父母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组织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经受过度压力所导致的情感耗竭、身心疲惫、人格解体、工作成就感低下等负性症状。在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各种现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通用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来研究监狱警察。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监狱警察和其他警察相比,在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和总倦怠维度,都是监狱警察倦怠程度要高;从总体上来说,监狱警察的职业倦怠状况并不是太严重,但在情绪耗竭上表现得特别严重;监狱警察群体中,在情绪耗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和成就感降低维度高度倦怠检出率分别为28.4%、13.5%和19.6%;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职业倦怠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内外向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业压力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缺乏成就感的现象,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或缺乏动力,感到身心俱疲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倦怠的研究是对管理学领域的工作倦怠研究的一种扩展和延伸,将倦怠的研究指向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6.
情绪耗竭被认为是倦怠的焦点和核心部分。中学生面临越来越重的学习雎力,情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直接考察中学生情绪耗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一、情绪耗竭的概念情绪耗竭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精疲力尽,超负荷和耗竭的情绪。在心理上表现为学习热情低落,无法专心学习。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有负向的情感体验。在身体上表现为一想到学习就感到肌肉紧张。没有力气,浑身难受,食欲不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拖延的关系。采用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01):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存在较高相关(P〈0.01);学习倦怠的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均能显著预测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状态不佳、学习行为迟滞、学习执行不足和学习拖延。因此,中学生学习倦怠是影响其学习拖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业压力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缺乏成就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或缺乏动力,感到身心俱疲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倦怠是每个学生都可能产生的普遍问题,只是程度因人而异,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对学生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家长一定要重视,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即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教师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及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在分析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精力耗竭、热情减退等现象,称之为学习倦怠。对于其结构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有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有人格特征、自尊等个体特征因素和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学习倦怠的结构,我国不同阶段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此外,跨文化研究和纵向研究也是学习倦怠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雅菊 《文教资料》2013,(15):164-165
学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产生的一种由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构成的心理综合症状。学业倦怠对学生的学习劲头和专注程度、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学生学业倦怠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使更多的中学生远离学业倦怠的困扰,重建学习信心,重拾学习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2.
韩玉果 《考试周刊》2010,(1):189-190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精力耗竭、热情减退等现象.这就是学习倦怠。而大学生就具有学习倦怠,在学习上存在消极的学习态度。为了解决和改进这种现象,我们对学习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且从影响因素中得出相应的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董艳  吕静 《考试周刊》2013,(96):151-153
为了调查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发现:①大学生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8.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1.5%,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3%,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85.3%;②大学生整体学习倦怠水平处于中度学习倦怠;③学习倦怠与专业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④成就感降低、耗竭对专业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比较严重,并且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倦怠有影响,成就感降低、耗竭是专业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教师积极教育行为的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它表现为情绪耗竭,身心倦怠,是教师积极教育教学行为的障碍,它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而且还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本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心理学解释,探讨了它的症状及负面影响,并提出克服障碍,走出倦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200名地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地方高校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男生的情绪耗竭程度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倦怠程度、低成就感水平不同;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除了在人格解体这一维度外,在其它维度和总分上都表现出显著差异。可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能力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缓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教育教学工作热情丧失。2.去人性化。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师生,甚至把同伴,学生看成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3.个人成就感降低。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愿付出努力。4.知识枯竭。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等。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使用职业倦怠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而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因素,产生了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我国中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影响因素有:  相似文献   

20.
学习倦怠是指个人在学习环境中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而长期处于压力情境中,对心理资源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耗竭状态,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有负面影响。笔者对本校学生进行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反映学习压力不大或根本没有压力的百分比分别为56%、64%、81%,学习倦怠的百分比分别为43%、56%、74%。这反映出职业学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