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抓住"品读感悟"环节,引领学生深度阅读,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的话题。在我们平时备课、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教师的注意力都会聚焦到"品读感悟"环节,于是,情境创设、录像渲染、练习引路、音乐烘托等十八般武艺样样使出,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环节精彩了,整堂课才是成功的。那么如何抓好品读感悟环节呢?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强调了“品读感悟”。但是,到底什么是“品读感悟”呢?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一、争议之一:感情过“度”课堂进行到教师引领学生品读“英雄泪”环节,学习《水龙吟》的一位同学自主赏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从“遍”“无人会”中品读出了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无人赏识的悲慨。教师补充“看了”一词的品读。品赏之后,请这位学生朗读。遗憾的是学生朗读的“味”儿不够,教师就来点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4.
在本阅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读去揣摩,去判断,去选择,这样渐渐养成读品读欣赏的习惯,提高自我感悟的能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解读的选择。可是,在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这种“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教师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原汁原味地去感知、品读、欣赏本,而是往往将教参的理解合盘“贩卖”给学生。这种“灌输式”阅读教学的后果,不但使学生丧失了“原生态”阅读的感觉和权利,更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了阅读中“自主选择”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个性特长的发挥和个性潜能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体验式”阅读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与体验来引发思考、形成感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在亲历中形成。“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品读文本的韵味;构建趣味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蕴;链接读写环节,使学生在情感感悟中增强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巧品妙析,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感悟,从而闪现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在小语人呼唤追求语文"本真"的今天,我们依然发现在"品读"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一、剖析"品读感悟"的几个问题(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教师的备课缺少对文本的先期阅读,只是"拿来主义"地看看教学参考用书的文本解读。由于自己  相似文献   

7.
散文品读,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引发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乃至对人生、对生活的领悟和对美的体验与感知。如何让学生通过品读散文,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发出非同凡响的“好声音”呢?笔者认为在散文品读教学的“舞台”上,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相似文献   

8.
隗鹏  卢华清 《山东教育》2013,(12):F0002-F0002,F0003
“亦学、亦思、亦行”享受多彩读书历程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将教师读书工作列入学校项目管理工作,出台了《“亦学、亦思、亦行”书香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聘请教育专家担任项目组专家,通过网络、电话、实地指导等途径引领教师读书工作;按照“品读推荐书目一撰写读书笔记与感悟一交流阅读经验”的顺序,开展了“相约星期三”读书日、“相约星期五”读书蜂会、  相似文献   

9.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10.
品读能让学生将文本无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抒情?一、品读关键词,体会情感收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堪称经典,不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颇具特色,而且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  相似文献   

11.
中职语文新教材在每一篇课文后,都设置了“感悟”、“品读”、“探究”、“积累”四个题干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并在编写说明中指出:“重视语文感悟是本套教材的亮点……感悟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隐性的能力……这里所倡导的语文感悟,是指包括语言感悟、内容感悟、意境感悟、情感感悟在内的广义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13.
感悟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内涵的短文,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反复体味。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段时间内,教师们往往特别注重从研读文本入手,千篇一律地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读和感悟,反复咀嚼、体会和回味,表面看似做到了“深入透彻”,却不知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效率极为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细腻,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少文本情感丰富,它对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品读是有效深入文本情感的重要通道,教师如何紧扣文本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从而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呢?一、有效品读感悟。在感知中体验情感 要让语文学习理性回归语言本色,“读”必不可少,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建立语感,积累语言。语文教学如何抓住情感基调,有效引导学生品读呢?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文和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从而体会“读”的乐趣,获得情感的熏陶。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文本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品读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人本文,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两个问题:①“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②志愿军战士怀着怎样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紧扣文本情感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出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并容易对文本的感人故事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亲人”—她们都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为了让学生能更?  相似文献   

16.
梁彦 《现代语文》2007,(3):83-84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17.
这里谈的做“情人”、写“情文”和品“文情”分别指的是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有情人,写饱含思想感情的文章以及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下面就这些观点谈谈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读”占鳌头已成为一种潮流进入了我们的课堂。然而,所谓的“多读”,仅仅是读的机械重复或是花样的变换吗?如何使朗读更深入、更有效、更充满感悟、更令人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对“朗读”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反躬自问,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1.以“感悟人生”为话题,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在更为广泛深入地品读诗人、诗歌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性小论文。  相似文献   

20.
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学生经历认识、体会、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也是锻炼学生语感能力不可逾越的一步。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经验,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初读、细读、精读;默读、诵读、品读;悟读、探读、研读等等阅读形式,是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