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供养卒大恩(完成,结束.此处为终生。②可以卒千年(终,直到)③卒然边境有急(同“拌”)④全卒为上(古代部队编利的名称.百人以 上为卒)⑥永和四年卒(逝世)⑥士卒亡者过半矣(兵士)①念母劳家里(记挂)②念与世间辞(想到)⑧成反复自念(考虑)④亦不复以儿为念(惦念)①处分适兄意(适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本中的注释 ,是用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 ,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文言文注释中 ,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卒葬之】    死后葬在那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显然 ,课本将“卒”解释为“死”。我认为 ,这是不妥当的 ,“卒”在这里应该做“终 ,最后”来解释。首先 ,古时对死人的称呼 ,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慧褒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 ,并非大夫。他的死不能称为“卒” ,按照佛教用语应称为坐化、圆…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荆轲刺秦王》,其中“卒起不意”和“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两个“卒”字,都注释为:“念cù,仓促,忽然。”我对前一个“卒”的注释无异议,后一个“卒”也这样注释,似不妥。从语法结构上看,“而卒  相似文献   

5.
<正>一九八○年我曾写过一篇《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刊于该年第六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文中把中学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上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尚可商榷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风习、古训、假借、词例。几年来《课本》经过修订,篇目有所增加,原有选文的注释也作了一点修改。披览一过,觉得可以商榷之处还有,并由此而联想到古籍注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收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中的作品,长于思辨,善于说理,寓于想象,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安排第六单元专门介绍《孟子》,其中有短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全文仅有172个字,却寓意深刻,读来令人叹惋。2002年版的教材对以前的注释做了一些修订,我在教学中发现,修订后的注释仍有不妥之处,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榷。文中有句子“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教材中的注释为“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向祭奠的人乞讨剩下的食物。”我认为“向祭奠的人…  相似文献   

7.
亲恩无言     
妈妈永远是那个风雨来临时为我遮风挡雨。艰难苦痛扑来时为我忙前顾后,把生命赋予我,却比珍惜自己还珍惜我的人。大恩无言.大恩不谢.大恩也似平永远无法报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荔枝蜜》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课文对‘花精’的注释是:‘指蜂乳,也叫王浆。’我认为‘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的说法是不合事实的,而注释对‘花精’的解释也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9.
“外人”指什么?──《桃花源记》一则注释的商榷固原三营一中王玉辉《桃花源记》一课“外人”的注释值得商榷。在描写桃花源景色及文中人们的生活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将“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我觉得,文...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拜读了李恩中老师的《&;lt;与朱元思书&;gt;两处注释的商榷》一文(《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恰巧我对这两处注释也有一些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1.
在备课中,我发现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几处注释有失慎重,现列举如下,以示商榷。  相似文献   

12.
“贯”辩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贯女,养你。贯,侍奉、供养。”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但究竟为什么要作这样解释,则易使人感到茫然。“贯”字为什么这里解释为“侍奉”呢?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指出:“贯,即‘宦’之假借。”《鲁诗》、《韩诗》都引作“宦”,可为佐证。按《说文》“宦,仕也。从门从臣。”段玉裁注:“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今读宦字声在匣纽,贯字声在见纽,古人声宽,喉牙  相似文献   

13.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4.
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苏轼的《方山子传》中有一句“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教材对“勋阀”的注释为“功勋之家”,我觉得有待商榷。首先,我觉得“阀”,应当注释为通假,通“伐”。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钴£国策》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部分注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些注释的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165页注释⑨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外人”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相似文献   

17.
笔者喜欢看商榷文章,这不仅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更因为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立论之技、作文之道。但有时也发现某些争鸣者行文不循规矩,兹以有关“以戏弄臣”的讨论为例,指出写商榷文章立论时应忌避的毛病。一忌概念不准。《语文知识》1993年4期金桂根《“弄臣”注释商榷》一文先引课本对“弄臣”的注释:“皇帝狎近宠爱之臣。”然后说:注释鹊“臣”理解为“宠爱之臣”,不妥。(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课本明明注的是“弄臣”,分析时又怎能舍“弄”取“臣”呢?由于一开始就  相似文献   

18.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19.
翻阅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及一些参考书,发现有个别语语编者在注释中写上“意思不清”之类的话,这大概就是存疑注释了。另外,还发现一些词语的注释不甚准确以至有明显错误的。对这些注释我统称之为“疑误注释”。下面就这些注释作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20.
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 这是鲁迅先生《赠人二首·其二》的原诗.到目前为止,鲁迅诗歌的各种注释本的注解,都大同小异,一致认为是写秦地流落到江南卖唱的歌女,表现其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的.我认为这是可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