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墉 《新读写》2008,(3):11-11
“不会舍,哪来得”,这是经验之谈,富有哲理意味。作者的话是说给孩子听的.当然.也是说给所有不懂得舍的人听的。“舍”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被作者阐述得明明白白,读书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也许,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相似文献   

2.
在“两基”攻坚工作上,鹿寨可以说是做得比较早也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县。他们的“两基”工作早在1998年就通过了自治区验收,2003年又通过了自治区的复查。“普实”、现代远程教育也分别通过了自治区验收。那么,现在的鹿寨义务教育工程发展情况如何了呢?  相似文献   

3.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4.
秋晨 《生活教育》2010,(6):63-63
可能你也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幕:综艺节目中的晋级环节,某小朋友被淘汰后,主持人总得让孩子说点什么。此时总少不了煽情的音乐,孩子顿时泣不成声,仿佛又委屈又难过。摄像师此时则会立即切换到观众们含泪的面庞……直至今日,我还是会被此类故造“煽情”的节目“煽”得欲罢不能,然而,我们在“被煽”之余,  相似文献   

5.
冯蓬勃 《教育文汇》2010,(12):20-20
我班有个学生叫岳红霞,一直品学兼优。可是,在期终评选“三好”学生时,她却意外地落选了。评选会刚结束,岳红霞就来找我,说她真想不通,为什么大家不同意选她?她哪里做得不好?难道因为她尽心尽力为班集体,就得到这个回报吗?说着说着,她委屈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政工干部的说。说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职工心悦诚服,事半功倍。说得含糊其词,言不及义,职工听得似是而非,事倍功半。所以,“说”是政工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7.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8.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构图、线条的表现、颜色的搭配等大都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在主题的选择上、目标的确定上,能给予他们一点帮助,让他们懂得“画得大”、“画得多”、“画得满”,那么他们在感觉“更漂亮了”的同时,审美能力会提高,自信心便也会自然地做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0.
①田亮:好像一下子做了很错的事(《南方周末》2005年1月20日B11版)“很”是程度副词,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并非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受“很”修饰。例如可以说“很讲究”“很讨厌”,不能说“很讨论”“很发表”;可以说“你说得很对”,不能说“你说得很错”。应当把“很错的事”改为“大错事”。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里的“宽容”有多个含义。“宽容”首先体现在自信心培养上。小学生每做一点突出的事情,老师就把一个代表荣誉的贴纸贴在孩子胸前。做得更好的,校长会亲自颁发“校长奖章”贴纸。老师从不因孩子犯了错误就用一通道理把孩子说得体无完肤。评语也从来没有“差”这个字眼。对学生没有学会的技能,用“有待学会”说明;写算能力欠佳,就用“还需要练习”等字眼描述。  相似文献   

12.
《家教指南》2005,(12):34-35
日前《新快报》做了一项关于“学会对孩子说‘不’”的亲子调查中,65%以上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要求“偶尔”或“很少”会说“不”,只有15%的家长会经常对孩子说“不”。“我也很想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说‘不’,但我做不到。”一位家长表示,一看到孩子的眼泪或歇斯底里的样子,就不由得让步。  相似文献   

13.
从小就听说“南郭先生”的故事,大家都把它当做一个笑话说,并都带着不屑的神情。但在音乐课堂上,我却鼓励一些同学来尝试做一做“南郭先生”,做一做“假唱”练习。  相似文献   

14.
我爸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他的专业是微电子,他们做的精密仪器都要精细到几微米(1毫米等于1000微米)。所以,我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大大咧咧,是我爸最不能容忍的,这经常会引爆我们家的父子大战。我知道我做得不够好,但也不至于让他那么暴跳如雷啊。他的态度令我难以接受,“很受伤”。可我爸丝毫没有察觉,他从没跟我说过什么“对不起”、“请你原谅”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5.
李昕原 《天津教育》2014,(19):98-99
如何减负增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的“减负”,应从“兴趣”入手。我们不得不承认,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我们总是愿意全情投入,也从不觉得这是负担。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必将促使我们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得更好。找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也就成为了“减负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上学时,大家都私下里称呼我们班主任为“老班”.听起来颇像“老板”。一晃儿.十几年过去,正如一首歌中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如今,我也成了几十个孩子的“老班”。虽平生与老板无缘.这“老班”,却也做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7.
作文得靠自己去实践,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他人不能代替,“优秀作文选”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这好比游泳,要是不进行反复“练习”,无论教练把游泳的方法、技术、规律说得多么精细透彻,即使我们记得如何细致、牢固,也都是于事无补的。相反,经常耍水学游泳的孩子,就是没人教他,他自己通过多次实践,也照样可以领悟和掌握游泳的技巧、方法。当然,在“练”的过程中,有教师针对性指导,学起来就更快些、更好些,少走些“弯路”。其实,写作文也是如此,但写作毕竟比游泳复杂得多,因此需要更多训练,还需要细细地推敲。  相似文献   

18.
宁波 《甘肃教育》2005,(5):29-2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讲”得过多。若能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严谨有序,讲深讲透也很好。但是,严格地说,这还是属于“讲”,而不是在“教”。“教”中肯定会有“讲”,但这种“讲”只是“教”的一部分,这也绝不是学生学会的决定因素。讲得再好,学生还是没有“会”,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高耗低效。  相似文献   

19.
理由     
李大爷天生一副倔劲儿,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虽说快八十了,也早该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可好像跟谁都有仇似的,脸一唬,一声重重的“哼”把别人都踩在了脚底下。可他自己的想法和做的事,却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师对学生很不负责任。他常常公开对我们说:“你们学得好坏,与我们做老师的有什么相干?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何必那么费神?反正好坏我们都照常领工资,不多得一分,也不少一分。”每天几节课,他都应付了事,还用发牢骚。发脾气来发泄对学校和校长的不满,学生成了老师的出气筒、受气包。我们到学校是来学习的,不是受气和看别人的脸色的,老师拿了工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