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技文献经典老化模型的新修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科技文献老化的经典模型,负指数模型和BurtonKebler公式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分析其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它们的一个新修正式,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验证了新模型的合理性和比原模型更高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老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老化情形及其影响的因素,认识其老化指数及规律的作用和意义;指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提高、更新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是降低图书馆文献信息老化指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科技文献增长的三个经典模型普赖斯指数增长模型、费勒杜茨——纳里莫夫逻辑增长模型、线性增长模型,特别指出了逻辑增长模型的局限性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的机理模型。由此模型得到了三种经典模型的统一性,建立了科技文献总量的增长模型,并且提出了用科技文献增长规律研究老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技文献增长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科技文献增长的三个经典模型:普赖斯指数增长模型、费勒杜茨———纳里莫夫逻辑增长模型、线性增长模型,特别指出了逻辑增长模型的局限性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的机理模型。由此模型得到了三种经典模型的统一性,建立了科技文献总量的增长模型,并且提出了用科技文献增长规律研究老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献老化现象是大多数学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学科的老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与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进度。文章选取CSSCI中的新闻传播学期刊数据为数据样本,运用引文分析方法,探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老化规律。在研究中通过测度与对比分析新闻传播学的半衰期、普莱斯指数、最大引文年限等重要老化指标,呈现了该学科的老化与发展状况,提出了该学科老化背后的原因以及学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科技文献老化过程的数学辨识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了几种科技文献老化数学模型 ,讨论了引文年代分布数据统计中引文频次的采样误差。基于过程辨识理论 ,提出了科技文献老化的数学辨识模型 ,即传递函数模型。参考文献12。图 5。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献老化GM模型的几点注记--答胡玮同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文献老化GM模型的基础在于文献老化是本征灰色系统,它适用于一般老化测度,适用于光滑离散函数,适用于历时与共时观察数据;认为最大引文年限是文献生产与交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俞培果 《图书情报工作》1997,41(10):23-27,53
借助灰色线性微分模型,建立了一种新的更直接的文献老化测度方法,并将其与Burton-Kebler文献老化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证实了Burton-Kebler文献老化测度方法的错误;还探索了文献老化真实规律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9.
知识网络的演化(Ⅱ):增长老化与知识产生时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知识老化与增长的关系及老化与知识产生的时间的关系问题,构建了知识的演化网络模型,提出了知识老化曲线形成的一种客观性的新解释.演化模型通过在无标度演化网络的基础上引入知识节点的logistic增长,对演化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节点的历时被连接数进行了数理分析和仿真实验.模型揭示了知识产生的时点与知识增长老化之间的关系:在所属学科的扩展期产生的知识节点历时被连接数先上升后下降,而在衰退期产生的节点的历时被连接数一直是衰减的;知识的利用效率随其所属知识领域的扩张而增加,随衰退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以CSSCI 2006—2008年间收录的所有专业期刊的共280,280篇来源文献的2,217,047条引文数据为样本,对比分析人文社会科学7大学科门类的老化规律;以引文分析共时法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老化现象。结果显示,历史学的老化并不严格遵循负指数函数;人文学科比社会学科文献老化慢很多;历史学和哲学对档案性文献的依赖性最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P)*半衰期(H)=常数C,C在2.6左右波动;人文社会科学目前阶段的最大引文年限为3年。图3。表5。参考文献28。  相似文献   

11.
从网络信息老化的定义、特点、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老化现象展开理论研究;并从网络信息效用价值的视角对中文期刊电子文献、网络新闻信息及网站链接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网络信息老化及其效用价值的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分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状况应该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考虑。提出以静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和生存期作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指标,以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作为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文献老化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文献老化的概念、表现形式、量度指标、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对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国外主要围绕网络链接的可访问性(即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和基于网络数据库平台的电子资源老化进行研究,国内更重视信息老化的理论研究、老化测度指标的探索性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同时兼顾网络链接的可访问性研究。最后,展望未来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老化规律实现馆藏资源的稳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文献老化规律.并利用此规律剔除老化文献,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之达到正常新陈代谢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学术论文老化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SCI和CNKI数据库中数学等学科50年的引文数据分析可知,学术论文自身条件和信息环境是影响其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知识元在学术论文间的运动是导致学术论文老化和创新的根本原因。学术论文间的引证关系揭示了学术论文间知识的运动轨迹。因而,可以利用学术论文中知识元转移的数量测度学术论文的老化度和创新度。假设学术论文是一组知识元的逻辑组合,其中含有m个知识元和n个创新知识元(其中m≥n),则学术论文在其学术生命周期中第i年的老化度Ai=(∑1iSi)/n,创新度Ii=(m-∑1iSi)/n。  相似文献   

17.
从Brookes文献老化的负指数方程出发,推导出引文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之间的关系式,证明他们之间不是反比关系,并用此关系式重新拟合了陈立新等人的数据。拟合结果表明:该关系式可以很好地拟合1954-1968年的数据,拟合1969-2003年的数据则出现较大的偏差。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SCIE力学专业期刊的引文半衰期对普赖斯指数的变化率比理论值要快。此外,拟合结果还揭示SCIE力学期刊中的经典文献的引文半衰期在较长时间内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为了解我国标准文献的学术影响力, 以为标准文献的利用提供参考, 从标准文献的角度出发, 分析其被引证特征。[方法/过程] 选择中国引文数据库中1994-2013年标准类引文数据, 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 从标准引文总量、篇均标准引文量等方面分析标准文献的总体被引用情况和学科分布情况。[结果/结论] 标准引文量和篇均标准引文量占引文总量比例很小;各学科标准引文量差异较大, 工科和医科对标准文献的引用较多;标准引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较高的专题集中于自然科学;大部分社会学科标准引用量为零;标准引文的半衰期整体上较长, 老化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9.
File format obsolescence is a major risk factor threate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nd access to digital information. While the preservation commun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tools for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ile formats,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is developing mechanisms specifically focused on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the risks of file format obsolescence.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AONS II project, undertaken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NL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ustralian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Repositories (APSR). The project aimed to develop a software tool which allows users to automatically monitor the status of file formats in their repositories, make risk assessments based on a core set of obsolescence risk questions, and receive notifications when file format risks change or other related events occur. This paper calls for the preservation community to develop a co-operating file format obsolescence community which includes registries, software tool creators and end users to effectively curate digital cont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long-term a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