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老师就是传授知识技术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人,这是从古到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如今,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发生了改变,即重视知识型人才,但更重视能力型人才。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解决疑难问题,更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清代蒙学教育的目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越来越在蒙学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综合来说,清代的蒙学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平民教育的普及。这种大众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批今后能够独立地进行生产谋生的人,所以其地位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二是科举教育的重视。由于在清代社会对读书做官极度重视,因此蒙学教育围绕科举来取舍教育内容的科举教育依然很有市场。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波 《湖南教育》2002,(24):18-19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智能培养和着眼通才教育转变 传统教学法重视和强调它在知识传授中的职能和作用,主张教师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理论知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就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在学校中接受完他一生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学校教育的职能也应由重知识灌输转向重智能培养。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思维,人的认识活动的重心在于思维活动,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也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学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教师一般在课堂上都是满堂灌,从而忽略了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现在,教育部提出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教师有责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致力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种传授人的经验知识、改善人的生存手段、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明确人的生存目的的自我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育都有科学、社会和人文三种知识学科门类,但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如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道德和审美,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对科学教育不够重视。西方现代教育则以科学教育为主,导致道德教育衰落。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应本着人学生存论的理念,做到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应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告别动荡的“文革”之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传授上;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培养能力的结合;进入90年代,教育朝着未来的世纪思索,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逐步树立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俱不能替代素质教育的正确观念。素质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身心文化素质、培养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大力倡导和推行这种重视文化、道德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但这种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却是不尽如人意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主智主义教育原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智主义是西方近代形成的、以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为主要代表的教育思潮,其生成、演变贯穿于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主智主义产生于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它主张把知识的传授与理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与目的,注重对有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重视研究选择、编制知识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式。主智主义强调,由于知识与人的认识、道德、审美、信仰等的多方面联系,因而,知识的传授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教育、陶冶、训练,是实施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本途径。主智主义对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理论中的种种局限,到20世纪初,主智主义被当作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而遭到尖锐的抨击。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以学科为本”,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唤起人的主体精神。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将由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  相似文献   

10.
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将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强调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智力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既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也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严正道 《重庆师专学报》2012,(6):129-132,142
由于唐代统治者用法令将直系长辈教育子女的权力法律化,使得早期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胎教理论的提出,是儿童家庭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表明唐人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统治者打破门第观念,实行科举取士的用人政策,则是促进早期家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六朝以来沿袭下来的士族礼法教育外,增加了科举教育和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唐试帖诗选本的大量选刻,促进了唐诗在清代的传播与普及,加深了清代官方"诗教"观念的影响,并助长了当时诗动的宗唐风气.其中对于诗法的研究,也充实了清代诗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唐诗的兴盛与传播环境密切相关。官僚文人集团构成传播的核心,宫廷皇族集团为唐诗传播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普通民众集团创造了广阔的人文社会环境,三者又共同构成了唐诗的传播大环境。以环境为切点,从唐代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对唐诗的传播状况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唐人小说中隐含着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杂画面。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玄怪录》,虽以记录精灵粉怪、嗜奇记奇为主,但作品中包涵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蕴,折射出作者对唐代政治的特殊观照。这部传奇极力彰显了京都皇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详细描摹了城市司法机构为市民声张正义提供的庇护与安全的权威,细腻刻画了科举制给应试举子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6.
中国韵文的礼节之用 ,在社会制度转型的先秦奠定了多样化礼节之用的基础 ,步入封建社会后 ,经历了汉魏六朝诗曲以皇家世族为主的礼节之用 ,唐宋诗词以庶族为主的礼节之用。元明清曲以平民为主的礼节之用等发展阶段 ,不但用于礼节的韵文种类不断增多 ,而且礼节之用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7.
曾作为科考制度“敲门砖”的唐传奇,是唐代小说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不能简单地将唐传奇和唐代小说等同起来。事实上,唐代小说还应包括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等,必须对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严格区分。唐代小说之所以能在诗坛成就已灿烂夺目的盛唐、中唐时期逐步发展、繁荣,与诗歌并称“绝代之奇”,其原因除了人们通常提及的经济、政治、科考制度及其他文学样式的推动外,还有一些被论者所忽略的因素,如文人思想开放、敢于揭露时弊,唐代小说作家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前人,诗歌表现现实生活的局限性等。从中国文学史的视角看,唐代传奇小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代福建同安苏氏家族出现五世十人登科的盛况,并非偶然现象,这与苏氏家族非常重视提供良好的科考环境和学习方法的科举教育不可分离。文学和天文历法学作为家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苏氏家族重视培养文学创作能力的文学教育。与对科学的热爱所采取的科技教育关系密切。而安邦匡朝、忠君爱民与父母在世尽职赡养、父母过世则尽丧礼的道德教育。对苏氏家族忠、孝家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代同安苏氏家族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家族教育.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