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衡阳盆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等5类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并加强耕地和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还林,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的应用原理出发,以贵州省岑巩县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岑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影响微弱,但是从个别地类的长远发展来看,仍需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引导,使生态环境在规划期内得到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以宁城县经济开发区为例,在参考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宁城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再用综合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20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土地提高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衡阳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土地高效、集约、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本文构建了衡阳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探讨了衡阳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衡阳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533,处于"弱度协调"水平.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采用聚类分析法,选取自然环境、土地结构、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等4类指标对山西省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提出四大区、十四小区的分区方案,并结合各区特点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及战略对策.该研究可为制定山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已成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的一种主要手段,能够为城市的改造提供重要参考.贵阳市商业用地存在分布不均匀、老城区的设施比较老旧、部分商业点需要整改等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商业用地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贵阳市商业功能区进行土地集约评价,全面掌握贵阳市商业用地集约利用状况,重点探讨商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及贵阳市商业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以期贵阳市商业功能区评价和方法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综合分析目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土地利用结构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影响,提出建立以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为基础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国各省的土地状况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空间视角选取全国2017年31个省份的数据,借助SPSS20. 0软件进行因子、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12个评价指标综合成了五大因子指标,命名为"资源利用""经济响应""环境压力""社会压力""环境发展"五大因子;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31个省份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划分六类,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一般安全、安全、非常安全。此分析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概念.从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时间尺度、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空间尺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活动的大小,对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进行了分类.揭示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整体性、综合性与其他效益的共生性、时空尺度性、时代性、协调性、可调控性和受人类价值观影响等特点.讨论了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评价方法.最后指出了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研究出现的问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内涵的模糊性、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混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过于简单、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的概念模糊不清,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绵阳市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剖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非农建设土地需求的综合协调与衔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亦是农业生产最主要、最基本的载体,土地利用程度及构成与农村产业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该文通过对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貌因素作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下垫面和基础,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作用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在编制绵阳市城市规划区1/5万地势图和地貌类型图基础上,揭示了规划区地势和地貌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布局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绵阳市耕地的基本特点和耕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耕地产出特别是粮食生产和需求相平衡角度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用地生产潜力是用于农、林、牧用途的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研究农业用地生产潜力对于绵阳市迎战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参考价值。文章构建了绵阳市农业用地生产潜力模型 ,计算了农业用地生产潜力值 ,进一步分析了潜力值对绵阳市农业生产实践的四个指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南北差异悬殊,地域分异明显的地貌特征,是绵阳市土地资源形成与演变的主导因素,应针对不同地貌区的土地质量建立三个综合发展区,采取相应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措施,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梓潼县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图和2009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基础,采用斑块数、类斑块面积、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近五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04年至2009年,区域景观受人类的干扰强烈,斑块破碎;受宏观生态保护政策、中观县域土地政策和微观市场经济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景观基质的水田、旱地、有林地、其他林地之间的转移量最大,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层面的驱动因子,以保障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学信息图谱为城镇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化与定位化相结合的信息谱系研究方法.该文选取四川绵阳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在3S技术支持下,基于地形图、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等数据源,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面对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快速准确地提取耕地信息已成为耕地动态监测的基础。该文以绵阳市游仙区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图件,借助于RS和GIS技术,分析影像本身特点与耕地光谱特征,通过非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基于光谱知识的光谱阈值法分别提取耕地信息。试验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提取精度为88.4%,监督分类提取精度为91.53%,光谱阈值法提取精度为94.65%。光谱阈值法的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6、2009和2018年LandsatTM/OLI遥感影像,采用RSEI指数对绵阳市区的生态环境及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6-2009年绵阳市区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均值从0.769下降至0.709|2009-2018年生态质量有所改善,RSEI均值从0.709上升至0.733|各年份的评价指标标准差与PC1荷载值的绝对值呈正相关。定量分析绵阳市1996-2018年快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结论:1996-2018年间,涪城区和游仙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环境质量下降的区域多分布于涪江沿岸|与指标相关的地物种类越多、面积占比越大,对环境影响越强|随着绵阳市区的发展,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指标由1996年的绿度变为2018年的干度。提升城市环境,需合理配置城市建设用地,多种类多面积进行城市绿色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