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晔 《江苏教育》2023,(38):42-43
劳动可以创造美、润泽心灵。班主任应深入剖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以自身的劳动引领学生的成长,全力打造“以劳育心”班级样本,让劳动教育在教室“生根”。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思想界,李泽厚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人称李泽厚先生为“青年一代的尽想库”。“思想库”者,各种思想、观念、见解、理论大本营之谓也。作为“思想库”的李泽厚先生,到底把青年人的思想认识引向了什么样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幽默感是未来优秀教师必备的一个特质,蕴含作为教学艺术的教师幽默感、作为职业素质的教师幽默感和作为人生修养的教师幽默感三种内涵,在教学课堂、教育空间以及在教师人生道路上都显现出独特的价值。作为“催化剂”,教师幽默感让教学课堂焕发生机;作为“润滑剂”,教师幽默感让教育空间充满和谐;作为“保鲜剂”,教师幽默感让人生之路保持活力。未来教师可以通过增广见闻、修身养性、切己体察等途径培养幽默感。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4):F0002-F0002,F0003,F0004
校长顾伟利简介 大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顾伟利,是辽宁省优秀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大连语文教学名师。多年来,她曾获得“青年教师素质考核三连冠”“学魏标兵”“大连市优秀教师”“仁爱之师”“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从教18年,重德尚文,培心育人,创造了众多感人的教育佳话。她提倡心灵的教育,带领全体教师用师者的情怀与学识感染学生,用师者的热爱和奉献激励学生,授思想之光,展人性芬芳。她始终把教科研放在首位,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全体教师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德育”和“情知教学”理论下的“情动五环”教学改革之路,确立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文化人生”的办学理念,让师生用美德润泽心灵,用文化厚重思想,用自主开创人生。  相似文献   

6.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肉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前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  相似文献   

7.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是“润泽生命.开发智慧”,它的确立是基于如下理念:学校是精神感召的教育场所,成就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个老师,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质量,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润泽生命”需要“开发智慧”,“开发智慧”是为了更好地“润泽生命”。学生的生命需要润泽,智慧需要开发,教师的生命同样需要润泽,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什么?教学怎么办?教师怎样做?我想,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里,教育的过程应是适应生命成长、适宜生态育人、适于专业生成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够传送人文的生命气息,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追求专业的生成状态,使学生焕发活力的同时,也激活自身的潜能,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也许就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教育要传送人文的生命气息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必须承诺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教育更必须承诺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教授他们知…  相似文献   

9.
“以情激趣,以趣陶情,以情润德,以趣导学,情趣交融”是情趣教育的指导思想。情趣教育的主旨则是让孩子在世界观、人生观构建的初期有着更多真、善、美的“初始体验”;让教师享受更多的职业认同感、事业成就感和人生幸福感;让师生和谐发展,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付辉 《师道》2020,(1):53-54
2010年,谢翌教授第一本学术著作《教师信念论》出版。作为先生的一名弟子,我希望把我读完著作后的感受写出来,既勉励自己,也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谢翌教授对教师的信念有深入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人无信念,人生则会显得麻木和苍白。教师无信念,则教育人生会黯然失色。没有信念的教师,是无法在学校教育生活中立足的。  相似文献   

11.
温秋银 《师道》2008,(9):40-40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德育同样如此。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温暖心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就,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困境突出体现在,受到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对教师教育的立场存在着模糊与误解,执着于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教育观,而忽视了教师教育所应具有的“博雅”传统.博雅精神的教师教育更关注作为“人”的教育者,要想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必然置放在“幸福”、“自由”、“德性”这一本质意义来理解儿童,理解教育.因此,任何有助于养成儿童之为完全人格、幸福人生、自主意识、德性伦理等方面的熏陶与涵养的功夫均是教师教育必然要考虑的内容.迈向博雅精神新时代的教师教育主要有三层境界,即意识境界、德性境界和心灵境界.意识境界追寻的是成为教育者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民主教育精神,德性境界寻绎的是教育者的“内心之修养,穷神之知化”的人文伦理精神,心灵境界上达的则是教育者的“大全之所悟,天地之参化”的人生幸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为主体是根本出发点,教师主导是必要条件,而以训练为主线则是最终归宿点。”这是钱梦龙老师著名的“双主”观点。这也是他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与信任。我想,“双主”——这就是润泽生命的教育,唤醒灵魂的智慧。既然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立足“书院教育”,通过创建和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系统,让学校文化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内核;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改变教师的思想和言行、在突破性工作中领导率先垂范等做法转变工作作风,培塑新的教师文化;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引领、对中年教师的信任托付、对老年教师的尊重赏识,激发教师活力,为教师成为“书院先生”创设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 ,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思想的交锋 ,打破了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固有秩序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又使教育内部进行着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教育方式等的全方位、多层次变革与整合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 ,在内外环境、新旧变量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着磨合和蜕变。从“神”的幻化到“人”的凸显 ,再到“我”的生长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教师角色转换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师教育:理念·模式·目标·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而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教师教育问题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教师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着教师教育理念———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 ,教师教育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师教育目标———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结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四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关键取决于“两课”教师的素质。“两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两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要不断强化教师基本素质当  相似文献   

18.
“鸡汤”乃很好的营养品 ,“心灵鸡汤”则是使心灵得以滋补、润滑的灵丹妙药。那么何为学生的“心灵鸡汤”呢?我认为就是教师 ,尤其是教师的期待与分享。作为一名教师 ,我深深懂得———“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人生当中最高的学位是高尚的思想品格 ,只有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成就。一天 ,当我兴冲冲地迈进教室门时 ,从我眼前闪过几个身影 ,眼前只留下了讲桌上的一团抹布。我没说什么 ,环视了所有的同学 ,有的在抿嘴笑 ,有的在窃…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涵盖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这是教师的高尚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教育的前提。伟大的师爱足以影响学生的终生,绝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它是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运用智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自然会将这种爱反馈,以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有了博大的爱,什么教育问题不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