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认识理路和历史论证的视域分析,五四精神包含三个层面,即作为五四精神核心的爱国,作为五四精神目标的进步,以及作为五四精神灵魂的民主和科学。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发扬五四精神,是为了观照现实。历史蕴藏着关于当下、未来的智慧,从而形成"效果的历史"、"作用的历史"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的张力表现。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深刻反思在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深刻认识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五四精神的形成、五四精神的内涵、弘扬五四精神的意义谈点初步的认识。一、五四精神的形成任何一种革命精神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都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五四精神就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1.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为五四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近代中国社会自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相似文献   

3.
4.
五四时期,进步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期刊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宣传新知识、新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编辑队伍中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第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形成新的舆论氛围;第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第四,出版机构办期刊是这个时期期刊发展的又一个特点;第五,使用新式标点,采用白话文体,形式多样化;第六,新的时代,编辑人才辈出,新的时代,编辑人才辈出。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不管其外在表现形态如何,其骨子里几乎都有民族情感在支撑。他们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但并没有忘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是把自我、个性与国家、民族紧密连在一起。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逐步走向政治化,只是他们早期对社会改革的意见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人文主义是在西方语境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思想模式,这一思想发端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这一思想体系进一步得以完善,并成为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被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人权、民主、科学等观念为口号,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试图以西方的人权、民主、科学等价值理念,重构新的文化体系。从而使这场运动蕴含着以西方人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新传统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思想内容及其与现代化关系的考察,认为新传统主义的崛起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产物。虽然新传统主义不可能找到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最终方案,但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宣传科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这既是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潮,又是反封建、倡民主的启蒙思潮,它不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而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学术等广泛领域走向现代化。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有着严重局限的片面性思潮。它片面强调科学救国,但在旧中国,科学救不了国;它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另外还有影响范围有限,对科学研究提倡不够等诸多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思想解放,敢于蔑视古训,冲破樊篱,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胸襟开阔,能容纳百川;百无禁忌,一切全都“拿来”;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要标新立异;空气活跃,民主自由,成立社团,创办刊物,创立流派,各行其便,百花齐放,自由竞争,允许有几种声音说话,坚持科学精神,服从真理;在文坛驰骋的人物无不学贯中西,有志气,有责任心。这“五四”文学革命的传统是全方位的,多元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宣传科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这既是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潮,又是反封建、倡民主的启蒙思潮,它不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而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学术等广泛领域走向现代化。与此同时,它又是一种有着严重局限的片面性思潮。它片面强调科学救国,但在旧中国,科学救不了国;它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色彩;另外还有影响范围有限,对科学研究提倡不够等诸多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的口号之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响亮地喊出,其深层原因应该到近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去寻找。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正确处理诸如民主模式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主与爱国的关系、中西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观念,也应做客观、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两个角度分析了五四后30年中国民主思想的特点与五四前的民主思想比较,它受到国内阶级关系新变化和改造中国斗争实践新要求的影响,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人民民主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与国外的民主思想进行比较,它深受改造中国斗争实践需要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反映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15.
五四启蒙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纷争的时代,五四启蒙的意义时至今日也依然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五四启蒙的动机、启蒙的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启蒙主体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五四启蒙中存在的悖论,以反映出现代启蒙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P700)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倡的基本是资产阶级民主观。陈独秀注重平等及多数国民的权利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民彝”的政治观念,其间理入了关注民众的色彩。他们的民主观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士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抛弃民主主义的过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人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多数人的民主,平民主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中,天津商人进行了罢市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其在运动中摇摆不定的态度、被动的表现,突显出了商业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五四”完成了反帝和提倡科学的历史使命,但是还有一个使命没完成,就是民主的使命。要继承“五四”,就要反思历史的功过,必须有一个纠过的任务,即把打倒孔夫子、全盘反传统这个偏纠正过来,应该把最根本的“仁”道树立起来,才可重塑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民主化经历了宣传民权、宪政改革、共和政治诸阶段,这标志着人们对民主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政治民主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其进步是明显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宪政改革学习西方三权分立的制度,却没有制衡的机制;共和制度由于不能得到民众的实际支持最终为封建军阀所推残。这些进步与缺陷都反映出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必然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