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教育学意义上讲,教育惩戒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目的是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为减少某种行为的重现概率,减少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的发生。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适当的惩戒,以保证所有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师生平等”、“赏识教育”等理念的提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可喜现象。然而,我们不可轻易乐观,因为其中不乏滥用维权“武器”与教师抗衡的学生,一些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往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学生自流,从而造成师生错位等尴尬局面的出现。在此背景下,“教师是否具有惩戒权”、“教师惩戒权是废是存”等类似争论此起彼伏。由于“教师—惩戒—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地运用因果联系来推演,其关系网络内部存在多…  相似文献   

3.
《教育大词典》中对于惩罚有两种解释:在教育学意义上,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在心理学意义上,指为减少某种行为的重现概率,而在该行为后伴随不愉快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戒是纠偏学生失范行为、引领学生健全发展的干预措施。从根本上讲,当前教育惩戒的现实问题主要归结为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不明确。具体来讲,儿童客体化是教育惩戒失去本真意涵的主要原因,师生关系对抗是教育惩戒的根本阻碍,教师霸权是教育惩戒产生的偏差性目标。师生关系应回归主体间性的本质属性,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立足于平等、交互、共生三个核心概念,从前提性、路径性、诉求性三方面建构教育惩戒突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戒叙事是以不同方式对教育惩戒的解释性或说明性描述的故事或表现。叙事刺激群体产生无意识,无意识影响人类行为。教育惩戒叙事内在逻辑是,对家长群体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确定性使不当惩戒叙事影响力更大,最终影响教师惩戒行为的选择。惩戒与赏识、师道尊严与师生平等、育与罚等重要叙事影响着教育惩戒活动。  相似文献   

6.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特定场景中的行为表现,是其内在的关系意义的表达。经验和前见使得教师往往受对学生行为情势评估之支配而常常忽略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仅专注于学生的行为表现,致使教育出发点选择发生谬误,导致教育的无效或低效。有效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重构学生行为由以发生的背景、处境、意图与决定之关系。为此,教师应该采取以质问方式而显现的对话方法,借此解除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之蔽。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中教师被赋予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惩戒权,教师惩戒权是针对学生失范行为的一种非体罚的、诉诸教育性的、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权力。惩戒的使用与否、如何使用及边界问题在教育领域一直是热门话题,教师受制于多种影响因素,滥用或不用教师惩戒权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本研究对教师惩戒权的偏向进行梳理,同时从社会、学校以及师生三个角度论述如何规范教师惩戒权,促进教师惩戒权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在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存在教育惩戒方式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不匹配、忽视学生主体性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惩戒后缺少对学生保持良好行为的有效评价等问题.教师可以从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自身优势、注重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与保持等三个维度对中小学教育惩戒作出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教师惩戒行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惩教分离、惩趋于教及惩教"合一"三个阶段,并在"礼法"与"律法"中得到明确的规范。教师惩戒逐渐从"以恶制恶"的自然罚转变为"以矫正为目的 "的教育罚。域外教师惩戒行为经历了从放任到限制、由国家利益向学生权利的历史演变。很多国家通过立法禁止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规范和限定教师惩戒行为的实施。目前,我国教师惩戒行为的正当性受到严重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以史为鉴,实现教师惩戒行为的现代转型,应通过立法明确教师惩戒行为的教育性、合法性和适当性来实现其德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并促进其规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目前,由于国家在惩戒教育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族地区的初中教师而言,如何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惩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民族地区惩戒教育的现状、教师在惩戒教育上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并促进其规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目前,由于国家在惩戒教育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族地区的初中教师而言,如何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惩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民族地区惩戒教育的现状、教师在惩戒教育上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基于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一种强制性管教学生的教育权力,但是我国现行教育法规对中小学教师的惩戒权暂无明确规定。因此,在后续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立法问题上,立法者应当明确其权力性质,捍卫其教育本位,为惩戒权的具体适用创设可操作执行的细则。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惩戒权的行使,还要对教师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方式等做出精细化的限定,从而促使教师惩戒行为尽早摆脱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4.
孙倩  金钊 《教学与管理》2022,(22):28-31
中小学教育惩戒实践中,仍然存在滥用惩戒和不敢惩戒等现象。有些教师滥用罚站措施,对学生动武,侵害学生身体健康;有的学生故意放大教师的动武行为,打击报复教师。因此,亟需对中小学教育惩戒实践作出具体的行为指引,通过区分学生的学业性问题行为、侵权性问题行为、妨碍秩序性问题行为,帮助学校及教师区分不同惩戒措施适用的具体场合,同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治培训,在教育惩戒实践中合理运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教育惩戒纠纷。  相似文献   

15.
教师惩戒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部分,与社会各环节密切联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出现惩戒方式随意、惩戒态度谨慎、惩戒效果堪忧等消极惩戒的问题,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分析,教师惩戒“脱嵌”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嵌入缺失、关系嵌入失衡、认识嵌入片面。改变教师消极惩戒的困境,应在制度嵌入上完善教育政策,在关系嵌入中实现平等共生对话,在认知嵌入中提升教育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缺乏真诚的尊重、理解和体贴与个人行为不受约束两个方面。从美德论来看,学生一方面对教师存在“假尊重”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待学习的态度懒散、状态萎靡;从功利论来看,由于学生某些行为不受约束,加之教师惩戒权的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格局失控,严重时还会使教育意义丧失;从道义论来看,角色身份失位使师生双方职责履行受阻,尊师重道的教育伦理原则受到冲击。师生伦理关系的道德理想是尊师重道、人格平等、责权分明、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于晓  徐建华 《林区教学》2022,(2):109-113
近年来,由于教育惩戒权的弱化和滥用而造成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关于教师的教育惩戒权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其中也不乏大家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惩戒权的正确实施,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管理,减少家校矛盾,促进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入手,分析教育惩戒权的实施对重构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并对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法对具有过错行为的学生实施惩戒的职权.这项职权是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职权.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存在因无法掌握清晰的惩戒边界而导致惩戒失当的情况,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应明确教育惩戒的边界,依法行使惩戒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矫治学生的不当行为.文章从三重维度对教师惩戒边界进行分析,即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前提、原则与程序.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育目的的惩戒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须把握几个原则,即教育惩戒的人本原则、平等原则和不当联结禁止原则。在对学生的具体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时,应明确其行为是否具有可苛责性和可归责性。  相似文献   

20.
<正>爱源于生命,热爱生命是爱的最初内容。"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爱,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爱便没有生命,没有爱也就没有世界。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是教育上的爱的基本内容。那么,什么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呢?且让我们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寻找对爱的解释:爱:(1)对人或事物的感情。(2)喜欢。(3)爱惜;爱护。(4)常常发生的某种行为,容易发生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