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日来,我们分明听到我国义务教育朝着公平的方向进步的跫音。先是长春市宣布取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借读费”,副市长公开阐述了理由——基于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他们的子女应该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然后是陕西省宣布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并不得把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接着,3月25日,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3.
新春开学,武昌区梨园小学转入22名学生,除了7人为区内学生正常转学外,其余学生均为来自监利、宜昌等地市来汉务工人员的子女。“取消初中、小学借读费后,春季开学从农村转入梨园小学的农民工子女人数,和去年同期并无明显增加。”校长林瑛说:“春季是一个学年的下学期,而转学一般会选择在上学期。今年秋季入学时,可能会有大量农民工子女来汉借读。”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小学校长,他们基本上认同林校长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希望继续在城市升学,普通高中是他们的首选。但目前很多城市放开普通高中教育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尝试开放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将为农民工子女就读创造有利条件。在分析影响农民工子女选择城市中职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发现,通过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拓宽中职升学渠道等方式,使城市中职适应农民工子女初中后的升学需求,可以有效增强其对农民工子女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子女随迁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提高33.24%;第二,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机会型”创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子女随迁——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认同——促进农民工创业;第四,鼓励子女随迁可以获得促进农民工创业和城市社会融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举数得”之效应。以上发现为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日益突出;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前瞻价值.但是由于长期受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遇到了诸多困境,阻碍了他们学校融入的进程.为此,应多方采取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建议可通过城市家长、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协作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入.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乡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融合,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生活在简陋的环境和条件下,忍受城市的偏见和歧视.在城市学龄儿童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生活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强大差异下,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堪忧.作为社会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和健康状况却无人问津.关注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和健康状况对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提出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以流人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农民工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好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的文化冲突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举措。农民工子女是当前城市基础教育的特殊群体,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容易使农民工子女遭遇到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不适,进而形成自卑心理,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对促进其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表现和成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对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易学校:从自力救济走向自助安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以“自力救济”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学校。但由于事实上的“因陋就简”,它不可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从“自力救济”到“自助安置”,其实质是解决简易学校办学和城市管理缺位矛盾的过程。因此,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管理和扶持。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2004年3月25日报道,财政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明确指出,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取消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让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和城市里的孩子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是所有进城务工的人企盼已久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子女。我接触的一些农民工子女,却无法正常入学。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也运转困难。1亿多人的农民工队伍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工子女理应和城市孩子一样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将来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15.
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现有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的"断裂",现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注重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公平和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乡村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跟着来到城市就读。我们城市里的中学、小学教师担负着对农民工子女普及义务教育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帮助农民工子女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有理想、有抱负的正确人生观,增强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使他们的英语成绩也能跟上城市职工子女的成绩,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学校英语教师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下述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农村教育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城农民工子女已成为当今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否能够适时地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关乎教育公平,也关乎我国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重大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当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最大障碍主要是国家制度没能随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革,如陈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们的学习尤其值得重视。除了要关注这些孩子有没有学上,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学得怎么样,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学习困难,应该如何学习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会终身学习的重要因素。关注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对促进其学习适应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自主学习习惯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旨在提高农民共子女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尽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城市政府将承担起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且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子女可就地入学的相应政策并出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但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仍是凤毛麟角。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被留在家里,由农村家中的单亲、祖父母或亲朋代为抚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并由此引发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永杰 《云南教育》2010,(18):20-20
开学了,我们的课桌在哪里?9月12日《人民日报》对2亿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进行了报道,他们为城市付出辛勤汗水,他们的子女却要为上学发愁,是来城里,还是回农村?大约1400万农民工子女备受煎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