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说文解字》大家桂馥—起买田建“借书园”。他们把自己的藏书,放在借书园,就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读书人可以在此读书、借书和抄书。周永年的举动让世代读书人感念不已。因此,著名目录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认为借书园“实为18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之滥觞”。  相似文献   

2.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3.
抄书     
从古代起,许多学者就把抄书看作是与读书并重的一种求知方法,难怪他们把抄书干脆叫抄读。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语》中说:“若论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什么办法呢?是抄书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心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著名作家姚雪垠谈读书体验时,也谈到了抄读的重要。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书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感到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觉得里面有什么问题,就抄下来,或作摘录笔记,或作抄录卡片。可见,不管古人说的“读书必须过笔”,还是今人讲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都是强调读  相似文献   

4.
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的《藏书十咏》,分咏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由于该诗中运用了诸多典实,给一般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故详加笺释,以便使今天的图书管理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献学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本刊石家庄消息(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通讯组) 为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河北经贸大学于2003年9月25日至10月底,开展了一次以“读革命书、科学书、进步书和健康书”为主题的“金秋十月”读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借书的队伍从图书馆大厅排到了大门口外,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胡一女 《兰台世界》2007,(6S):70-71
宋初设昭馆、史馆和集贤院,合称“三馆”,又建秘阁及秘书省,三馆、秘阁或秘书省总称崇院或馆阁。馆阁是宋代中央政府的主要藏书机构,兼备访书、购书、抄书、藏书、借书以及对图书的编目、校勘、修撰等各项职能。宋代历任统治均极其重视馆阁藏书的建设,多方搜求,善加利用,以期向天下显示其治盛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馆现有藏书八万七千多册,干部七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二人、中专一人、高中三人。参加过自治区、地区举办图书馆专业培训的有九人次,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两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一些改革,下面是我馆的一些做法。一、因地制宜改革阅览制度. 我馆综合阅览室陈列有报纸60种、杂志260多种。按传统规定期刊是在馆内阅览的。1983年,我们破除陈规,实行区别服务:室内阅览采取全开架式,并按“信用保证借书办法”允许一部分读者定期外借。这对解决“管”与“用”的矛盾,提高期刊利用率,取得了良好成效。去年外借期刊的读者有  相似文献   

8.
爱人与书     
我的爱人刘毓庆,是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玩牌,除书之外,别无所好.上初中时,由于没钱买书,他就常到十几里地以外的村子里去借书,对特别喜欢的书,就手抄下来,像<古文观止>、<李白诗选>、<社甫诗选>、<陆游诗选>等较通俗的古典文学书籍,他当时都曾抄写过.时间久了,抄书便成了习惯.上大学时曾抄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研究生时曾抄过<两周金文辞大系>、<新日本语>等.  相似文献   

9.
1981年10月,我馆采取断然措施,将三万几千册图书采取“全开架”的借书方法,同时还拟 定了“定期限量,先还后借,空手出入,自由选借”的原则,并辅之以“还书自由,照顾预约,损坏赔偿。清理及时”的措施,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开架借书”中,有一个困难,这就是在定期定班借书时如果借书、还书同时并行,就会发生混乱,容易造成差错,所以我们在26个月的实践中,始终严格执行“借还分开”的方式,因此差错极少。  相似文献   

10.
一部以数百万字计的《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借书袋上填满了借阅、归还日期。厂里的图书管理员告诉我,“《丛书》的借书袋从1990年10月以来,已换了两次,借阅这套书籍的多是些青年职工。”听了她的介绍,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品读其中的几卷,才发现这确是一部全景式地描写中国革命斗争故事的上乘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基层图书管理员在交谈中讲到:“中长篇小说借阅的人多,是热门书,儿童读物、短篇小说、科技书借阅的人少是冷门书。冷门书睡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既占地方又不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在基层图书室是普遍存在的,怎样使这些“冷门书”变热,我们动过不少脑筋,例如:出书刊介绍,借书时热情推荐,一卡可借两本等办法,但总是“热”不起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发现小学生有时拿了父母的借书卡来借书时,在书架上翻看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1982,(2)
在图书外借中使用“时号器” (见《湘图通讯》1982年第1期)时,须同时使用印有借书日期栏目的“借书记录袋”。借书时,将“时号器”的计号部分拨成一式二码,分别在借书证和“借书记录袋”的借书日期栏内打上同一日期和号码。这样,“借书记录袋”上的日期和号码就可以作为查找借书记录的检索依据。“借书记录袋”的两面均可印上借书日期栏,共计四行,每行10~15格,可用40~60借阅人次。特此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3.
王竞 《图书馆建设》2001,(3):109-110
大辞典》,积累有万余张成语源流训解卡片 ,书虽尚未得出版 ,但考据钩稽资料 ,开阔了他的视野 ,帮助他重温了青少年时代背诵的许多诗文、小说、戏曲片断 ,为他后来写辞源考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在所著《我的手抄本〈金文编〉》中 ,对此曾有所提及。他说 :“古今学人读书治学 ,往往离不开背诵与抄录 ,抄书确是治学的好方法之一。”又说 :“今人治学也不例外 ,即使到电脑时代 ,背诵与抄录 ,恐怕仍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又说 :“我以为即使你将《四库全书》输入电脑 ,而于人脑中却无多书卷 ,恐怕也难于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田先生的这些切…  相似文献   

14.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15.
读者的借书存根(阅读记录卡),是观察读者阅读情况的“窗口”,是研究了解读者的依据,从借书存根上分析了解读者,有助于掌握读者的阅读情况,研究读者的阅读规律,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做好阅读辅导工作,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几位同行同我说起当记者的“运动轨迹”:头三年当记者,从报社里冲进冲出,走起路来像鲳条鱼射箭,采写的稿件一篇好过一篇;三年过后,便只孵在办公室里,电话打进打出,走路慢得像老牛背纤,采写的稿件一篇不如一篇。所以,在某些人的眼里,新闻工作是份“青春饭”,干了几年,道儿越干越老,劲道越干越小。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运动轨迹”却并不起  相似文献   

17.
出身农家 ,总觉得“图书馆”三个字对我遥远又陌生。那是城里人的事情 ,只有城里人才有资格去图书馆里借书阅报。而“城”离我们这些乡下人更遥远。虽说县城距我居住的小镇只有四十华里 ,但我的伯父伯母年近花甲了还未进过一趟。记得我第一次进入图书馆是上世纪 6 0年代初。那一年我 13岁 ,考上了县第七中学。不知什么原因 ,第七中学没建在我们镇上 ,却建在了距我们镇12华里的一个名叫“程寺”的地方。那地方既偏僻又落后 ,用“鬼不下蛋”来形容它决不为过。那是一个非常小的乡间小集 ,街长不足 5 0 0米 ,有两间供销门市部和一个小卫生所 ,…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声明,本文的题旨并非笔者首创,而是郑板桥先生的高论早在百午以前,这位“扬州八怪”中的人物就发出过这样的“怪论”:秦火虽猛,不如孔炬;自焚则又胜过孔炬,自然更远甚于秦火。一百多年过去了,郑老先生的“怪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直接应验于今时。因此,特作本文,以为之鼓吹。听谓“秦火”,指秦始皇烧书。所谓“孔炬”,指的是孔夫子用朱笔删书。为何说“秦火”不如“孔炬”?秦始皇专烧儒家之书,然而这  相似文献   

19.
张靖安 《图书馆》1991,(5):36-38
开架借书这种方式在国外图书馆中早已是相当普遍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迫切需要,我国图书馆界经过长期的酝酿之后,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开架这种借阅方式。开架在图书馆质量评估中已作为一项指标,这是“藏书楼”——→闭架借书——→开架借书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从西安地区的16所高校图书馆调查,建立开架借书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徐行可以其藏书保存的完整性、版本价值的学术性、阅读利用的开放性,以及“书为士所用”“书非赀财,自当化私为公”“不为一家之蓄,俟诸三代之英”等藏书思想,成为民国时期湖北乃至全国藏书家的优秀代表。本文根据前代学者遗存的日记、信札、徐氏后人的回忆及访谈资料,按照藏书界、学术界、图书馆界三大职业圈子的划分,对徐行可的交游情况进行叙事性的历史考察,从徐氏与其友人之间的抄书、借书、鬻书、藏书、读书、校书、编书、刻书、论书等活动中,探寻徐行可藏书思想的形成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国时期的学术生态。图1。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