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唐宋词中的抒情形象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现在作品中的抒情主体也大致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这样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代的情感需要。但是,词在兴起之时的抒情主体多半是女性形象或者是男子作闺音,根本不能满足时代情感宣泄的要求。于是,词人在作词的时候不断创新,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抒情主体的发展演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词为艳科”乃是唐宋词史所呈现的一个基本格局,但是唐宋词并非“艳情词”的一统天下。唐宋词人在以“男子而作闺音”的同时和稍后,也逐渐融入了他们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角色和身分而拥有的一些情感与心绪,这样,他们不仅为唐宋词这个拥有香艳绮丽形貌的“美人体”填充了灵敏善感、幽微细腻、丰富鲜活的心灵和灵魂,而且也因为转变了唐宋词的抒情主体——从代言体的女性到主体化的男性,开拓了唐宋词的抒情领域——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趣,提升了唐宋词的抒情品格——从香艳婉媚到闲雅清逸,从而具有了重要的词史意义。抒情性的嬗变堪称是唐宋词史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从绮思艳情的抒写到闲情逸趣的吟咏,乃是唐宋词抒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对骈文在六朝的抒情问题作一总体的描述,对传统所说的骈文抒情性差的问题作一反思,指出六朝骈文在情感抒发的发展中有一个从叙事抒情到代人抒情,再到以景抒情,最后发展到典故抒情的完美运用的过程,从而完成了六朝骈文抒情方式的程式化过程.这种抒情其实也是一种抒情,说骈文只重形式忽略内容是不准确的.骈文更多的是注重文章的形式完美.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山水诗以闲逸清丽取胜,但也历来被批评为有“玄言尾巴”,实际上,谢灵运诗歌的“卒章玄思”是一种玄理性抒情,其主旨即在于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引起情感的抒发和玄理的体悟。本文从诗人身世经历、玄学思潮及诗歌发展过程三方面探讨谢诗玄理性抒情的成因,并评价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煜的词抒情任真直率,他常通过对比来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两者的结合浑然天成,丝毫不见斧工之迹。本文以《浪淘沙》为例,试从对比的艺术手法分析中见识李后主深厚的抒情艺术功底。  相似文献   

6.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完成了从男女两性关系到军民关系的伦理建构,在青春加死亡的浪漫叙述中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完成了由意象审美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正应和了抒情传统在当代语境里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体会不同阶段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情感,也可以窥探出其叙事抒情模式演变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诗歌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对比性特点,即语言学意义上的表层遣词造句的对比,情感期待上主体愿望舒心适意之情和客观作品生成上悲苦幽怨之情的对比以及抒情风格上淡泊与深沉的对比,这与柳宗元独特的思想性格、人生经历以及贬谪期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纳·赛音朝克图是当代蒙古族文学奠基人之一,是蒙古族新文学承前启后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创作跨越了新旧社会两个时期。在其长达4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创作经历过曲折和困惑,但他最终摒弃狭隘,回归到诗歌潮流的大格局中。坚持自觉现实主义,从族群抒情到国家抒情,诗人完成了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抒情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和特色,抒情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以实现情感的对象化、物质化.随着文学形态由四言诗、骚体到赋体的变化,结构诗文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一抒情方式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纪行赋抒情方式的多样性及其创造性值得注意.本文主要以<北征赋>为例,从情以景观、情以事观、情以理观三个方面考察之.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庄子)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在与辛弃疾词作的对比讨论中,通过苏词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  相似文献   

12.
《诗经》和汉乐府,大都可以抽绎出"本事"。但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却重在"发"而非"事",往往舍"事"重"发"。汉末以降,身属"士——官僚"政教体系的文人成为社会活动主体,他们接续舍"事"重"发"的艺术构思,把诗当作抒发个体情感的手段,"良用叙我情",希望以个体遭遇折射时代,抒情诗体成了承载个体"我情"抽绎的首选,而对叙事诗体的把握,也是重"感事"而非"叙事"。偏于主观表现的先秦两汉情感言述实践奠定了中国抒情园地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木斋 《天中学刊》2003,18(3):64-71
如果将词体作为最基本单元的话,别词体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层:词体、种词体、亚范型词体、范型词体。风格独特、具有创新意识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被一些词人仿效的词人词作可称为词体,其中一些优秀的词体,由有统治地位,形成类似人类社会部落种姓的又可称为种词体,若干种词体组成类似王国性质的则可称为亚范型词体。亚范型词体约有六种:花间体、柳永体、东坡体、美成体、稼轩体、白石体。在六大亚范型词体中,只有三种堪称词体范型:柳永体、东坡体和白石体,分别代表了三种词人和三大词性:市井词人、诗人词人和职业词人以及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职业的工艺化词。  相似文献   

14.
满族作家顾太清,被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与“清初三大词人”之一的纳兰性德齐名。《顾太清词新释辑评》是近年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顾太清全词的笺注本,但其“注释”存在不少问题,或解释错误,或不够准确,或未指明出处等等,本文择要指出并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15.
《预言》和《夜歌》是何其芳早期的两部代表作,其风格存在巨大差异.《预言》以低回婉转的诗风体现了诗人柔弱的抒情个性,《夜歌》却凭借诗人思想境界的变化呈现出豪放有力的一面.探讨两部诗集体现的诗风的各自成因及其演变历程是本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隐逸思想是元散曲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元散曲的隐逸思想之中包含有三大要素,即:用历史意识慨叹社会,用天命意识参悟人生,用生命意识强调自我。命途多舛沉郁困顿的散曲作家们正是藉着这三种意识的支撑,在苟全性命的同时获得了灵魂的高蹈和生命的舒展。  相似文献   

17.
丘特切夫在其抒情诗中,对俄国抒情诗的抒情方式进行了变革,采用了变换的多角度抒情,既有第一人称主观式角度、第二人称对话式角度、第三人称客观式角度,又有这三种人称每一人称的变化运用,还有多种人称变化式角度,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复杂、细腻。  相似文献   

18.
章永康的词艺术成就较高。抒怀词中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表现了作者的乡愁;相思词中描写梦境,回忆了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采用"从对面写起"的笔法,读了使人感叹;写景词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怀友词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  相似文献   

19.
柳永词在北宋社会广为流传,其传播动力得之于:其一,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创新中得到原动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其二,柳永敢于直面"雅"与"俗"的选择,并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俗",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从而使其词得以广泛流传;其三,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了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相似文献   

20.
章永康的词艺术成就较高。抒怀词中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表现了作者的乡愁;相思词中描写梦境,回忆了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采用"从对面写起"的笔法,读了使人感叹;写景词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怀友词抒发了对朋友的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