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圣经《创世记》中有大量兄弟相争的故事,雅各与以扫、约瑟与众哥哥们的故事尤其具有代表性。《创世记》的编纂者在叙述兄弟之争事件时几乎以相同的模式展开:权力的偏袒→兄弟斗争→流放→受难→回归,这是由失衡到平衡的一个过程。兄弟之争的主题有其深刻的意蕴:既暗示了古代不同部落、民族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上帝的拣选和恩泽,同时还隐含了幼子继承制和长子继承制两种制度的嬗变,更是为大卫-所罗门时代的统治提供了历史铺垫和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周氏兄弟以花山岩画为原始素材的油画作品引起广西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寻根热”,使花山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再次解读和释义。周氏兄弟用现代的艺术观念去激活古老的文化精神,为中国艺术精神融入当代世界艺术提供了通道。从周氏兄弟的绘画作品切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路径,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去”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3.
《圣经》作为犹太-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对古代希伯来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进行了高度浓缩与总结,此中对于兄弟关系、尤其是对领袖人物的兄弟关系的叙述和评判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与人伦价值。雅各与以扫、摩西与亚伦以及耶稣与施洗约翰这三对兄弟关系就不仅与宗教和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而且投射出时代变迁给希伯来文明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钱玮 《广西教育》2013,(13):42-42
笔者听过吉春亚老师上的《两兄弟》一课,感触颇深。吉老师先介绍了文章的作者,然后便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一、训练倾听和概括的能力吉老师亲切地对孩子们说:我来读第一段话,考查你们的听力。学生一下子静下来,专注地倾听着。吉老师读完后,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兄弟》描写了“文革”时代宋凡平与李兰的爱情和改革开放时代宋钢、李光头和林红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个爱情故事都以悲剧结局;这也是时代的悲剧。作家的笔触直指时代社会的变迁本相,折射出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忽视与巨大冲击。兄弟爱情悲剧的道德力量,引起人们思考爱情的本质、时代的伦理缺失,呼唤和谐中国的道德回归。  相似文献   

6.
余华《兄弟》中的群众是一个集体形象,它具有看客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示着群体不同的性格特征;从叙事者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叙事者与群众是一种对话关系。这打开我们解读《兄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余华小说《兄弟》中宋钢与李光头的兄弟情、兄弟路作了阐述,诠释了兄弟与手心手背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萧淑青 《考试周刊》2012,(45):23-24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多重因素对民族文化形成冲击,对其传承和转变产生巨大影响。有些民族文化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然而摩梭文化在现今仍然屹立不倒.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终于在现代找到一块新的生存土壤。本文从现代摩梭文化形成的原因、特点与习俗,以及影响摩梭文化传承与转变的因素等方面分析现代化背景下摩梭文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草饱经风雨.却也因为那冰冷的崖壁。它们的根基才牢牢扎进石缝.生命的历程也因此显现坚强.那时从绝望中进发的对生命的热情是何等的激烈和震撼。在《兄弟》上部中.余华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存的坚韧。而在《兄弟》下部中,刘镇群众的生活则像钟摆一样晃荡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生存于精神困境中。找不到生命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使用仿格体、讽拟体、暗辩体语言和对叙述视角进行独特的选择,文本的多义性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超的语言叙述技巧不仅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彰显了他多义性叙述背后的本质——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11.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并告诉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应该怎样克服世界的荒诞和“卡拉巴佐夫式的气质”:那就是象基督一样为信仰受难。《卡拉马佐无兄弟》并不是一部“复调小说”,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特殊方式写成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3.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海 《大学时代》2006,(11):40-41
余华的《兄弟》所叙写的爱情和亲情的故事,自始自终都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围绕这对苦难兄弟反复纠葛的爱恨情仇的过程,正是中国社会时代变迁的明证,作家的笔触直指时代社会的动迁本相,折射出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5.
文本作为范例,其蕴藏的教学资源可谓丰富。教师应尝试变换视角,多从作者的维度、编者的维度进行解读,为研制适切的教学内容奠基。以《变色龙》一文为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历练感知,在语用训练中彰显人文情愫;联系对比,在悦纳内化中学会多维表达;模仿创作,在实践练笔中感知有序表达。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十艮”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恨"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余华《兄弟》的悲剧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延续了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不同的是更多地采用夸张、喧闹的语言描绘荒诞的现实。余华所给予的主体的生存困境被描绘成步步皆悲的人格与爱情的悲剧,这一处境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暗喻。  相似文献   

20.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兄弟》讲述了罗家兄弟在文革前后的遭遇,通过小人物的精神创伤反思文革悲剧,给人强烈的震撼。尤其是普通人在精神重压下表现出的承担苦难的沉默,感人至深。他将现代小说艺术完美地融入现实主义创作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隽永凝练,经得起反复赏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