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政策研究中,价值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作为人们对基础教育活动进行价值选择的课程政策,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特征在不同的形态上表现为价值的选择性、合法性、公正性、民主性和有效性。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价值诉求上更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民主化的权力观和高绩效的执行观。  相似文献   

2.
课程政策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东芳 《教育科学》2002,18(1):23-25
课程政策是一个价值关涉的领域,课程政策研究需要价值涉入,虽然不同国家的课程政策价值观不同,但可划分为三类,即统一论,适应论和特色论。而判断一项课程政策是否理想的基本价值标准有两条,即学科,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统一,国家,地方和个人利益要求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课程政策的制定既需要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也需要满足一定的价值取向。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主要有: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与代价的统一。所要满足的价值取向有:民主—参与取向;公正—关怀取向;可选择性—多样性取向;面向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4.
5.
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政策是价值选择的结果 ,教育政策研究必须重视价值问题。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由一系列价值原则及其理论依据构成。教育政策活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基本问题和关系是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客观依据。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应建立在“以人为本”、“教育平等”、“效益优化”、“可选择性”、“多样性”等价值取向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理性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经历了八次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重要改革。课程政策是课程改革的主驱力,规定了课程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分配及协调,不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各自利益的分配结果。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政策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一定时间和教育范围内,调整和分配课程领域的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课程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重大缺失-忽视课程政策研究,这一缺失不仅影响了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课程改革实践的质量。事实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相应政策的产物,一定时期的课程政策是一定时期的课程问题的集中反映。从课程实践的现实选择出发,应当关注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而从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看,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则是课程理论向实路转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鉴于此,应当关注课程政策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开展课程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课程决策模式以课程政策的合理价值取向为基础.课程在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价值选择上应该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基础上的个体本位优先.应该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理统一,理想的课程政策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以亚文化为主、折中的三种不同文化取向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文化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制约作用和高校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影响课程政策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清 《教育探索》2004,(4):26-28
课程政策的发展受各种理论思潮、政治集团、社会变革、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策规范等社会 因素的深刻影响,探讨这些因素的特点及其对课程的影响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课程政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儿童政策是现代化国家力量为儿童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主要依据。我国的儿童政策始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文化脉络和发展现实。在制定儿童政策时要立足当前儿童生存与发展现状,辨析儿童培养过程中的"家庭工具性"和"儿童工具性",强调儿童的本体性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作为权益主体、国家和家庭作为责任主体的均衡关系。建议在我国未来的儿童政策中,坚持儿童保护底线原则的同时,全面促进儿童发展。在儿童发展责任主体层面,强调以家庭为本、国家支持的责任取向。在儿童政策发展趋势上,从补缺型儿童福利政策逐步实现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转变。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及公众观念现状,以及我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脉络的影响,综合决定着我国儿童政策和儿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儿童培养目标所体现的价值是儿童政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振海 《历史教学问题》2010,(3):118-121,99
“课程理论是人们对课程与社会、知识、学生等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是社会等要素在课程领域中的反映。以社会、知识及学生等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是课程理论的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影响着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课程评价的制定与实施等”。  相似文献   

13.
本从化特征与课程内容、化交流与课程变迁、化变革与课程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化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课程是社会化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4.
徐栋梁 《文教资料》2013,(16):27-28
在当前传统文化回归、新的文化体系重新建构的形势下,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国学基础类课程在高师院校中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高师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师院校学生的师德养成。  相似文献   

15.
一、 从明词作家、作品及艺术成就、明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明代词学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明词的学价值。二、从考证明代人的生平生状、考察明代艺思潮以及其他体作家作品的考证等方面,论证了明词的献价值。三、从献清理的角度论明词研究的基础,指出选本不足据,成说不足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男星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1):15-18,79
现实的课程政策主体及其所认同的政治思想构成一种当权政治力量,体现着课程政策主体的课程意志并支配着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课程的政治权力;这种课程权力在一个国家经历社会重大变革的时候,更加凸现出对课程的发展意义.本文以俄罗斯为对象演绎课程的政治权力,以揭示出当权政治力量对课程政策价值取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遭遇的经济问题以及课程政策内部存在的价值失衡和利益博弈的困境,推动了"新"课程政策的衍生。适应时代潮流,"新"课程政策将国际比较、协商共建、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纳入其价值体系。但是,由于"新"课程政策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情境的复杂性,使政策在课程逻辑、课程权力以及课程取向等诸方面存在价值冲突。为规避这些冲突,需要突破传统的二元思维模式,构建"新"课程政策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课程的文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学作为课程的基础学科,可给课程研究提供文化学范式,其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可为构建课程理论提供基本依据,基本范型,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文化课程理论,在我国课程基础的研究中,至今尚未明确文化学的学科地位,这与课程的文化本质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20.
罗环 《教育导刊》2007,(9):8-11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1〕任何一名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取向,它综合了人们对课程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影响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在研究过程中重视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本文在对传统课程价值取向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