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 共患易,共利难。患者人之所同畏也,利者人之所同欲也。同其畏心,其势必合;同其欲心,其势必争。自古及今,变亲为疏,变恩为怨,鲜不以共利者。吁,亦难矣! 吾观三国之克许,何以善处功利之间也!当伐许之际,先登者郑之大夫,而齐鲁之大夫无与焉;毕登者郑之师,而齐鲁之师无与焉。是则克许之功,独出于郑,以许归郑,固其所也。然恒人之情,战则遇患而居后,胜则争利而居前,不惭己之无功,反不容人之有功。昔邓艾、钟会同伐蜀,艾平蜀而会杀之;(1)王浚、王浑伏吴,浚平吴而浑劾之。(2)使齐鲁之君,亦如钟会、王  相似文献   

2.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书篇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3.
吾作“无冕之王”十年有余。然部长以上大员却见之寥寥。想采访,难如孙猴子赴西天取经耳:门卫见疑,视汝为闯入圣殿之小鹿;秘书“挡驾”,凛然似法庭之判官。七“劫”八“难”后,多赐一勺“闭门羹”,偶尔有幸被召见,多则是作指示而已。事过三遭,吾深谙其中滋味,遂改弦更张,专写小百姓。近偶读《新观察》上一篇小文,由不得我醋兴大发:前年十二月十二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刚上台,就在东京代泽的私邸接待了《朝日小学生新  相似文献   

4.
历代白茶都被视为茶中珍稀上品,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云:“茶之名优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宗赵佶《大观茶论》记载:“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相似文献   

5.
上来先说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多人,尤其是女人,都口诛笔伐过这句话,却忽略了孔老先生后面的两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实这是一条人际交往守则。  相似文献   

6.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指出:"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之难有二,日底本之是非,日立说之是非."笔者做编辑工作以来,虽熟知"校是非"与"校异同"是校对的基本职责,且同等重要,但实践中感到校书之难不在"校异同",而在"校是非".要达到火眼金睛校是非,需要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拓展知识面,历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这样才能实现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拓展语法知识.某杂志目录页封面缩图的1 50多字图注中,竟然有4处差错,而且都是语序的问题.如:"自人民空军成立以来,一代代官兵英勇奋战、无私奉献,为捍卫祖国领空、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建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8.
[原文]共患易,共利难。患者人之所同畏也,利者人之所同欲也。同其畏心,其势必合;同其欲心,其势必争。自古及今,变亲为疏,变恩为怨,鲜不以共利者。吁,亦难矣!吾观三国之克许,何以善处功利之间也!当伐许之际,先登者郑之大夫,而齐鲁之大夫无与焉;毕登者郑之师,而齐鲁之师无与焉。是则克许之功,独出于郑,以许归郑,固其所也。然恒人之情,战则避患而居后,胜则争利而居前,不惭  相似文献   

9.
都说“批评难”。也实在是难。一个小小的批评稿件,从采访到发表,已经是九九八十一难。即便见了报,也还是其难未已,被批评者胡说蛮缠,提供材料者无奈改口,如果再遇上某些上级不分青红皂白一直到对簿公堂,几经质证,没有一点“排除万难”的精神,真是遑论“争取胜利”。然而批评之难,真正地说来,也还不仅仅在于外力之难.在批评的这一方面,报纸的老总,版面的编辑,一线的记者,也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所谓义正辞严,“辞严”囚不容易,“义正”则更难。比如报紙的批评“皮包”。说某公司实在“大兴”(上海市语,“正  相似文献   

10.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瑰宝之一。元代戏曲运动的特点,一是它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一是元曲属于一种新兴的语言艺术,雅俗共赏,也就是元曲语言的口语化和语音的规范化。元代著名音韵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  相似文献   

11.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12.
《说难》,是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写的一篇文章,原载1898年8月5、6日《国闻报》,后辑入《国闻报汇编》。《说难》以甲乙二人对话的形式,从“酒肆中之庖人”、“北里中之女子”和“报馆中之文章”三者的对比中,详细分析而得出了“酒肆最易,女闾稍难而仍易,惟报馆最难”的结论。办报为何最难?严复认为在于众口难调,而且直面社会上所有的人。他说:“从甲则违乙,从乙则违甲,故甲观之以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诗人和骈文家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提出藏书家有数等之说。文曰:“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版片,注其讹错,是谓校仇家,如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诸人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范氏之天一阁、钱唐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傅是楼诸家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  相似文献   

14.
不要眼红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出书,如风云般席卷众读者;更多的新闻同仁并非荧屏与观众面熟的名人(近似明星),以过去的新闻作品集于一册,留给亲人作纪念尚可,要让读者蜂拥而来,难矣!难则难矣,但我仍支持新闻工作者出书。他们笔耕若干年甚至一辈子,写出了相当多的精品、珍品,可留存于后人,可纳入人类文化。特别是记者、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也是新闻记者的光荣职责。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进行舆论监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有些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不是闻过则喜,而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闻过则闹。领导开脱者有之,托人说情者有之,指责"失实"者有之,投诉告状者有之,常弄得新闻单位不得不"打一巴掌揉一天"。二是由于舆论监督报道者的政治修养、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给自己画像难,给作为编辑的自己画像则更难。 至少,你不得不静静地想一想自己,让记忆的流水重新在十二年编辑生涯的河道里流过,再重温一遍你的甘甜与苦涩,你的自信与无奈。每当这时,我只有太多的感叹。就如“庄周梦蝶”,梦见自己变成一  相似文献   

17.
猜度一个人,就像猜度整个世界。世界这题目,曾经被人们破译过千百回,可至今仍使人困惑。而人呢?这题目,千百年来则使整个世界困惑。述之,难矣;评之,就更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对人的描述评价都只是一种猜度。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一个人很难把握住另一个人的心灵历程和智慧轨迹。这种猜度极为必需,特别是在探究一个成功者如何走向成功之时。譬如荣居1987年度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榜首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我们已熟知他如  相似文献   

18.
〔原文〕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房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  相似文献   

19.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至,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  相似文献   

20.
论文,贵在得文心,亦难在得文心.刘勰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是作者个性、精神、风格的象征,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总表露在外.俗云:文心之细,细如牛毛,因此虽然古来文人各用其心,但潜而不彰者亦复不少,难怪刘勰慨叹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