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立足媒介话语探析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话语策略和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分为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表现为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以及强化集体认同;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双重编码、多级传播、文本互动以及话语风格等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思路和方法;作业维度主要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话语建构行为,包括网络表情包、新媒体话题、新媒体段子以及网络流行词等。三大维度共同组成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促成了新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柳毅传》是唐传奇中的优秀之作,其文学史成就,不仅在于其思想价值体现了叙述主体独特的审美意识;更在于其文本创作,在继承前人叙述传统的基础上,在叙事情节、人物角色、叙述空间的建构上,表现出的独特叙事艺术与小说文体自觉性。在其文本叙事中,叙事内容由模式化故事发展为对情节的审美建构,人物的"行动元"功能设置转为塑造具有自身气质与个性的角色,叙事结构从单纯的线性结构转为塑造角色的立体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3.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巨大的网络虚拟空间,同时,也给现实社会的多个层面带来了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尤其在教育领域.当代"90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度和信任度颇高,是其主要受众.通过对安徽省蚌埠市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载体三个层面的应对策略,以期更好的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建立《天下》古诗英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等方面探讨了其翻译叙事建构的特点,指出译者既有对目的语境和目的语读者接受度的考虑,也有对源语文化的坚守,试图描绘一个"通而不同"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一档角色互换类真人秀节目,集中表现为城乡孩子之间的角色互换.“城乡”是该节目拍摄与制作的主要场景,然而由节目建构的城乡形象与客观真实的城乡在生活环境、人物形象和生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基于《变形计》的具体案例,反思媒介在建构城乡文化关系中过于强化城乡冲突的媒体策略和城市中心主义的媒体立场,并对真人秀节目如何建构积极的城乡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创办于1985年,由吉林省教育学院主办,是吉林省一级期刊。其学术理论研究,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专业理论研究等方面,注重学术研究的新颖性、独创性以及视野的开阔性,是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重要理论研究阵地和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该刊的影响因子由2014年万方统计数据:影响因子:0.269,到2018年复合影响因子:0.096,综合影响因子:0.040。年度总文献量由2013年820篇,2014年811篇,2015年798篇,2016年698篇,2017年611篇,2018年645篇,2019年截至目前306篇,可见文献量有下降的趋势。不仅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其他的学术期刊的数据亦是如此,这些数据不得不让人感受到现阶段新媒体出版环境对传统学术期刊和对传统编辑工作的冲击与压力。目前,该形势已成为出版领域的热议话题与讨论焦点。通过国内数据库的检索,肖晗等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机制探讨》一文中指出只有实现学术期刊的OA出版,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和利用,显著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朱海玲等人在《做一流编辑,创一流期刊》一文中提及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沟通策划能力和应用新技术、新媒体的能力,才能胜任编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历史重任。刘春晓在《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职业规划探讨》一文中提及在现代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要满足全新的形势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架构层次,争取成为数字化期刊信息平台的操控者。赵帆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定位与发展——以<棉纺织技术>为例》中,分别从编辑与读者的互动性、出版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对编辑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张剑英在《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市场意识的创新研究》中提出面对当前信息革新,当代编辑必须具备编辑市场意识及创新思维,有效带动传统图书出版理念与全媒体传播介质的良好融合,为完善和推动新时代出版市场发展进程而努力。万滢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中分析了新媒体对传统科技期刊的影响,传统期刊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定位,并提出了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务创新发展的建议。上述文献均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及编辑工作者素养提升的重要性,笔者将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为例,通过几个方面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及编辑工作的转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呼兰河传》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样态,体现在叙事话语、文本结构、情感色彩等层面。萧红在时空关系处理上,让回溯叙事与叙事视角转换的功能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空间叙事的特性,反映出作者在缅怀家乡时所表达的复杂心绪。文章分析了萧红《呼兰河传》的叙事手法,探究其空间叙事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以此体悟萧红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8.
"媒介知识分子"是传媒现代化的产物。在传媒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面对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与其间整体的社会性变革,中国知识分子亟需新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演变。"媒介人"的身份伴随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央视名牌节目的《百家讲坛》,拥有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大众化路线的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当今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角色演变的突破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价值、媒介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汤姆·琼斯》中,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遵循了道德建构原则。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简单介绍《汤姆·琼斯》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小说的叙事情节和体现的道德观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插曲式描写、史诗式叙述、戏剧性巧合这三个叙事策略的运用角度对小说的道德建构过程展开了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小说叙事与道德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夹边沟记事》以其纪实性和非虚构性特征成功实现了对历史真实的逼近,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世纪中国小说叙事范式的转型。本论文以《夹边沟记事》为研究支点,以"非虚构"作为切入点,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非虚构"性特征,辨析其与"纪实"之间的异同。且从文学生产体系、知识生产机制观察新世纪小说叙事立场与文学旨归的位移;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发现文学历史叙事的新理念、新方法;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中,探索背后的小历史观之于文学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后的一个新的媒体形式,它的发展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被应用,它可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将就新媒体高校宣传做进一步探究,对新媒体的概况以及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做出思考,并为今后辅导员的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蜃楼志》译者韩南以添加副文本为途径显性干预翻译叙事,利用序言解释作品成长主题、情节主线与互文特质,彰显原作文学价值,利用注释解释相关时空概念、人物典故与风俗制度,再现原作文化价值.解释性叙事干预是译者声音的体现,有助于深化读者理解、建构民族形象、丰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寒夜》从叙事和心理两方面安排情节 ,铺陈笔墨。叙事方面 ,小说从两条线索展开情节 ,并与矛盾冲突的三个层面 ,即家庭冲突、社会冲突、自我冲突紧密结合 ,组成网状结构。心理方面 ,小说把横向剖析人物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内涵与纵向展示人物艰难而曲折的心路历程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侧面地挖掘人物的心理空间。小说还通过人物的梦幻和感觉把叙事和心理勾连起来 ,形成完整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一幕场景:多年后振保在电车上与娇蕊重逢时,出人意料地哭了。这一幕颠覆了振保的固有形象,也是全文的高潮。振保之哭是其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在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重要转折点。文章从故事情节的层面诠释了人物情感发展的逻辑,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揭示了人物文化选择的心理困境,表现出现代人的身份迷失,从主体创作的层面体察了作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是继传统的平面、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之后,围绕着互联网技术涌现的基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使得消费品的营销形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文化产品也不例外。本文根据文化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特点,对其在新媒体时代的营销策略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文化产品营销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的技术层面上看,《小团圆》出现了两个叙事者,体现了张爱玲“穿插藏闪”和“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微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公益微电影提供了成长环境。近年来,微电影中涌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公益微电影,比如《全家福》、《让爱同步》、《时间门》等等,这些公益微电影聚焦道德问题、热点问题等,通过这些微小影片的传播,达到感化受众,教化受众的目的。本文着眼于公益微电影的创意叙事与社会功能的研究。公益微电影的创意叙事,不但有效吸引受众,而且提升公益微电影的审美价值;公益微电影中情感的渲染,使受众在情绪感染中受到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效果超越一些说教意味浓的公益广告。公益微电影的有效传播,有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大新型媒体蓬勃发展。不同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它以信息化为平台,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的特点进行教育传播。本文研究了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党员教育工作,同时探索出传播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  相似文献   

20.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