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界问题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至于是"出现"还是"不出现”,需视具体问题而定.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是物理中的常见题型,同学们在刚刚学过的必修1中匀变速运动规律、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中部涉及到临界和极值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叫临界状态,此时满足的条件叫临界条件.物理解题中如果能以临界状态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临界条件,就找到了一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以“速度相等”为突破口,分析临界问题  相似文献   

5.
临界状态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突变或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这种状态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在动量和能量相结合的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临界状态,“速度相等”是此类问题共同的特点,同时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处理此类问题,通常要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难学,原因是物理科目除了概念、定理、定律等纷繁复杂外,更主要的是物理题目寓意深刻、模型多样、情境复杂、运动状态多变,致使学生看后不知所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在求解物理问题时,能够把握好临界状态,就能轻松破解题意,使问题迎刃而解。这里所说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条件下 ,当物质的运动从一种形式或性质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性质时 ,往往存在着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的转折点 (时刻或位置 ) ,这个转折点常称为临界点 ,这时的状态常称为临界状态 .物质的物理状态和过程的性质特点在达到临界状态时将发生转变 ,因而常使一些物理量的值变得极大或极小 .临界状态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 .分析临界问题 ,关键是找准临界点 ,中心是分析临界趋势或特征 ,发现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往往是极值条件 ,是解决极值问题的关键 .求解临界极值问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相关的数学功底 .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多处涉…  相似文献   

8.
中学物理中的临界状态是从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从一物理过程转入另一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研究中学物理的临界问题的方法:一是物理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抓住临界(或极值条件)求解.另一类是数学方法,分析问题,依据物理规律,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画出函数图像).  相似文献   

9.
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叫临界状态,此时满足的条件叫临界条件.物理解题中如果能以临界状态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临界条件,就找到了一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叫临界问题,临界状态常指某种物理现象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连接状态,常伴有极值问题出现.如:相互挤压的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是压力减为零;存在摩擦的物体产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摩擦力取最大静摩擦力;弹簧上的弹力由斥力变为拉力的临界条件为弹力为零.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临界状态是指当物体从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它既有前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特点,又具有后一种运动状态(或物理现象)的特点,起着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关于临界状态的问题,临界状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遇到这种问题总感觉到无从下手,难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临界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什么是临界现象?所谓的临界现象是指:既可理解成“恰好出现”也可以理解为“恰好不出现”的物理现象.当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个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临界状态.关于它的主要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平衡问题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被破坏而尚未被破坏的状态.解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平衡问题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被破坏而尚未被破坏的状态.解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极值问题则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某物理量出现极大或极小值的情况.临界问题往往是和极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隋景,分析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物理中大量而广泛存在着临界问题.所谓临界问题是指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的现象,即所谓的临界状态,符合这个临界状态的条件即为临界条件.满足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在解答临界问题时,就是要找出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 (过程 )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 (过程 )时 ,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 ,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 .许多临界问题 ,题中常用“恰好(不 )”、“最大 (小 )”、“至少 (多 )”……等词语给出了明确的暗示 .但有时题中并未出现类似的暗示 ,我们不妨把这类问题称之为“隐性”临界问题 .在处理该类问题时 ,教师经常采用“极限”的思想进行分析 ,鹿得临界条件尽快展现 .但对于学生 ,在隐性临界问题中 ,极限的思想并不易想到 ,有时也不易理解 .为此 ,笔者结合不等式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物理上的极限法就是在特殊位置上进行分析,然后再扩大分析,以这个答案为中心,讨论分析满足题意的答案.临界状态是指当物体从一种运动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运动状态的转折状态,它既有前一种运动状态的特点,又具有后一种运动状态的特点,起着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临界状态是物理问题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境,这类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显临界的,在这类物理问题中有"刚好""恰好""最大(小)值"等词语,这类研究对象的临界点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的时候,存在着分界的现象,即所谓的临界状态,符合这个临界状态的条件即为临界条件,满足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在初中物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临界问题,在解答临界问题时,要找出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相似文献   

19.
物体平衡涉及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平衡中的“三值”问题(临界值问题、极值问题、终极问题)的探究,复习中应加强这方面训练,注意灵活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及特殊求解方法.一、物体平衡中的临界值问题物体的状态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临界条件.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作出某一假设,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例1如图1所示,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0N的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能承受最大拉力为5N的细线OB水平,细线OC能承受足够大的拉力,为使OA、OB均不被拉断,OC下端所悬挂物体的最大重力是多少?思路分析当OC下端所悬挂物的重量不断增大时,细线OA、OB所受的拉力同时增大.选O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利用假设法,假设OA或OB分别达最大值时,分别求出悬挂物体重力的最大值,从而得到结果.假设OB不会被拉断,且OA上拉力达到最大值,即...  相似文献   

20.
正在研究物理问题中,隐含着许多物理思想,理清物理问题中包含的物理思想,灵活应用物理解题中的思维方法,对我们研究物理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向同学们介绍"临界法",它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临界法的概念"临界"是指当一种物理现象变成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变成另一种物理性质时,在转变问题时存在着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过渡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