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常建军 《教学研究》2008,(1):38-40,44
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陷入诸多误区,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偏向利他主义,德育目标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在德育方式上重视规范教育.这些都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针对这些误区,正确理解道德概念,合理确立目标,重视德育内化将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令人堪忧。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陷入德育误区的情况。错误的德育定位、单一的德育方法、狭窄的德育内容以及简单化的德育过程,把学校德育变成了一门游离于学生心理需求之外的道德说教课,德育的结果与德育目标差距很大。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转变德育观念,用创新精神来改造我们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真正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误区之一,德育目标的确立缺乏层次感和系统性,且严重脱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德育目标的设…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的形式效果往往不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8.
龙迪辉 《中国德育》2009,(12):36-39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环境,开展有利于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主要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的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面临着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等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应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及思想政治品德践行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才选拔标准对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德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各行其道",人才选拔标准中没有对道德的刚性要求是致使德育低效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德育低效现状,一个重要的着手点就是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加入对道德的刚性要求,让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家庭、社会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重新看待德育。  相似文献   

11.
陈慧诚 《陕西教育》2004,(12):12-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会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模式,促使德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13.
一、怎样理解德育德育是一种阅读。我们说德育是一种阅读,是因为德育应当首先引导受教育者进入人的道德精神生活史,在对人的道德精神发展的浏览过程中,认识道德的本原,了解道德人之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道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因为受教育者需要对人的精神道德领域中种种真与伪、善与恶、功与利的道德事实进行审辨,通过过滤和留存,逐步认识人的精神道德的精粹;是因为德育是接受  相似文献   

14.
自我控制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德育中“要我这样做”而不是“我要这样做”的问题,改变德育被动为主动的局面。实现由“自在之我”向“自为之我”的飞跃。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按照教育控制论的观点,如果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称为教育者的输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作用称为受教育者的信息输入,那么受教育者的输入质和量就不一定等于教育者的输出量和质。因为,高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评价标准,接受、拒绝或不完全接受教育者对自己主体的信息输入。这种输出与输入之所以出现接  相似文献   

15.
注重教育内化 提高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重在内化(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这是由德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德育过程的本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师,但是,要完成这种转化,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德育思想指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树立先进德育思想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的相互沟通、人格的相互对话。两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德育尤其如此。然而综观当前学校德育,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改革及德育理论的探讨,惟独忽略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其结果是,德育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构建起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德育实践模式,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创造条件。具体地说,道德…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和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而道德水准又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指标;同时,德育又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阐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生态德育”呢?  相似文献   

20.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的自身缺陷,提出儒家主要的德育思想,即注重道德内在性的培养,注重道德外在性的践履,注重道德环境的熏陶等优良传统,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就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加强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增强环境熏陶的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