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积极暗示,开发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潜力。班主任积极的心理暗示像是一盏灯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是水底暗礁,高校教师作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通过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向自我发出挑战。  相似文献   

2.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暗示是教学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克服情感障碍、挖掘学生潜能具有特殊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积极暗示,实施间接暗示,引导学生自我暗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理暗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心理暗示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探讨了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修养暗示等心理暗示方法,指出了运用心理暗示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史颖珠 《成才之路》2011,(26):64-65
心理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心理暗示只能以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使之既不淹没学科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7.
暗示教学法,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即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影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虽已形成  相似文献   

9.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训练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过程,跳高运动员(学生)能通过语言接受暗示和进行暗示训练,从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达到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实验证明,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暗示,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建议教师学会一定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技巧,如语言暗示、情绪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自我暗示等.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能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现代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然而,学科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  相似文献   

14.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15.
人们用某种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按一定的方式去思考、行动,称之为暗示;如果暗示者的暗示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则称之为反暗示。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可暗示性,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反暗示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既要用巧妙的方式有效地克服反暗示,又要充分利用反暗示,以发挥正暗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洛扎诺夫在《暗示学》中指出,反暗示有三道防线,即逻辑防线、感情防线和伦理防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和利用这三道反暗示防线,是能否正确运用暗示规律,进行有益于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下面我们由两节写作实验课及笔者与教师的问答,看反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心理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只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没有苛求,是一种没有批判的教育.心理暗示在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学环境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比直接劝说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就是在没有对抗的条件下,使用间接的形式改变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快速接受某种观点或者按照特定的形式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李燕 《现代语文》2006,(8):96-97
暗示是指在受暗示者不察觉的状态下,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侧面地、间接地刺激其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洛扎诺夫(Lozanov.G)根据暗示作用的特点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学习活动中除了智慧,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暗示教学法注重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潜意识的影响,注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和包括表情、动作、语调在内的非言语行为来向学生实施暗示,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中,言语的暗示力量是最直接的,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也有所加深,一旦发现自己某些地方不如人时,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悲观失望、自卑心理、挫败感等消极情绪。因此,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三方面入手,辅导学生进行积极自我心理暗示,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自我暗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暗示者言语、表情、手势、体态动作、服饰、环境、气氛等手段,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