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突显行为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心境改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孤独水平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特质焦虑、使用动机的关系,为应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合理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手机成瘾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手机使用动机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湖北省三所高校的800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8.4%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手机成瘾与特质焦虑显著正相关(r=0.46,P<0.01),并且特质焦虑对手机成瘾有正向预测功能(F=63.13,P<0.001)。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三者的关系成立(RMSEA<0.08,IFI,CFI,GFI,NNFI均高于0.9),路径图显示,手机使用的娱乐动机在特质焦虑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手机成瘾,特质焦虑是诱发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手机使用的娱乐动机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手机的广泛使用对现代人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进行随机抽样测量,试图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一般特点,及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有手机成瘾的倾向性,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及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别。对自我控制聚类分析后,自我控制各分组在性别、年级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其对手机成瘾也有影响,尤其是自我控制的冲动性维度和自我中心性维度对手机成瘾有明显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抽取贵州师范学院38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呈显著正相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呈显著负相关,且都对手机成瘾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增加手机成瘾倾向高职学生对积极信息的关注,探讨该训练缓解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有效性。同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MPATS)对某学院892名高职学生进行测量,其中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为139人,占比17.5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确定手机成瘾倾向被试80人,将被试分入空白对照组和注意偏向训练组,每组40人。采用改版的点探测注意训练任务对注意偏向训练组40例进行注意偏向的训练,随后进行后测及4次手机成瘾倾向追踪评估。经测量研究后,发现在后测以及2周、4周、8周、3个月的追踪评估中,训练组被试的MPATS除了社交抚慰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心境改变三个维度因子分和总分评分显著下降,而空白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在训练后,训练组与时间交互的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积极信息关注的注意力偏向训练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2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3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负相关;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并受到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听力残疾者由于受听觉功能和语言功能限制,其生活、娱乐和社交等活动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通常高于普通人群,这往往会成为诱发智能手机成瘾的风险因素。为探讨听力残疾学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本研究考查了安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歧视知觉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570名初高中及大学听力残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47.4%的听力残疾学生具有手机成瘾倾向;(2)女生手机成瘾程度显著高于男生;(3)和普通人完全能交流的听力残疾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显著低于基本能交流和完全不能交流的残疾学生;(4)听力残疾学生的歧视知觉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5)安全感在听力残疾学生歧视知觉与手机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综上,未来可从降低听力残疾学生歧视知觉感知、强化其安全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虚拟社交转向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进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自尊以及手机成瘾的关系,采用罗森伯格(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中文版、莱翁(Leung)编制的手机成瘾量表以及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对42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量以及数据收集。结果发现:(1)男、女生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2)中学生人际关系负向预测手机成瘾,人际关系越良好,其手机成瘾可能性越低;人际关系正向预测自尊,人际关系越良好,其自尊水平越高;自尊负向预测手机成瘾,自尊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导致手机成瘾。(3)自尊在人际关系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人际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去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鸿 《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51-53,63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对294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信息查询、电子邮箱、多媒体娱乐等,主要的上网动机是获取信息、娱乐和学习;有2%的大学生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31.3%的大学生有轻微成瘾症状;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上网时间过长及较多使用网上聊天I、CQ、网络游戏和多媒体娱乐的人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现状及与网络成瘾、学习倦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青少年上网成瘾自评量表、大学生手机上网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月平均手机上网支付费不同的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存在显著差异(F=4.84,P=O.009);上课时用手机上网的频率不同的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存在显著差异(F=3.24,P=O.041).②上课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F=5.34,P=O.005);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差异(F=5.004,P=O.007).结论:网络成瘾程度高的学生也倾向于更多的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排解学习倦怠情绪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总体素养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职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量表检测结果显示,中职生病理性手机网络成瘾群体检出率达20.8%,男生比女生的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严重.接受调查的中职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7小时的占72%,沉迷内容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看视频.中职生手机网瘾检出率高,与其个体特点、环境因素等相关.可以从内部动机和外部规范两方面着手进行中职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干预,将手机应用到教育教学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测定,探讨三者关系.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和负性情绪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改善负性情绪入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90后大一新生手机依赖的基本特点及与疏离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疏离感量表对800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第一,31.4%的大一学生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第二,文理科、性别、生源地对手机依赖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本专科对手机依赖的影响非常显著(15.39,p0.001),本科生对手机的依赖要高于专科生。第三,疏离感对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表明,社会疏离感对手机成瘾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OR=1.03)。结论:第一,90后大一新生手机上瘾比例较高。第二,人口学资料里只有本专科对手机依赖有显著影响。第三,社会疏离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指数。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中学生手机使用时长等情况以及智能手机依赖现状在性别及学段上的差异,采用自编问卷以及智能手机依赖量表,对北京市某区进行整群抽样,对该区八所高中及十六所初中共计817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使用时长存在性别及学段差异:在校使用时长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及放假期间手机使用时长女生显著高于男生。(2)智能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性别及年段差异:男生在积极期待维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日常干扰、戒断症状、过度使用、耐受性以及手机依赖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除网络亲密维度外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初中生。(3)智能手机依赖随着年段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成功戒断是手机成瘾研究的目的,家长与学校强制没收手机却会引发中学生极端行为,如何理解中学生手机戒断后的心理状态与极端行为产生的根源,是手机戒断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学生手机戒断的阶段性心理特征,探讨手机戒断与极端行为的心理机制,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提出系统脱敏和引导性自我改变,旨在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合理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超长假期线上上课模式,给中学生及家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人们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积极地在家中上网课,这本是促进学习的途径,但却让学生们有了正当玩手机的理由,亲子间的矛盾冲突也主要集中在手机使用上。那么,复学后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智能手机成瘾?本文分析了青春期的孩子手机成瘾及戒断的不同阶段性心理特点,探讨如何在手机戒断阶段避开孩子情绪管理的雷区,预防出现极端行为,引导家长帮助中学生顺利摆脱假期网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由此引发了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甚至出现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笔者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和危害,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量表分析的方法,为大家指明对待手机的正确态度,帮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轻其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手机依赖作为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者大多从大学生的人格、社会及家庭感知的角度研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却较少探讨大学适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浙江省某高校169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对大学适应与手机依赖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择业适应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戒断行为和突显行为;人际关系适应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社交安抚和消极影响;校园适应可以显著负向预测APP更新。这提示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并对校园课余生活进行有效实施和管理,以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中手机使用十分普遍,手机的身份随着功能的日益完善而发生了变化,由通讯工具变成娱乐工具,进而上升到到交际工具和精神依赖工具。手机在一些同学的时间分配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更有一些同学对手机出现过度依赖,以致滥用并出现成瘾症状。文章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人文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为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