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革命史"和"内部史"两种研究范式都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困境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研究范式。现代化理论为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在现代化视域下,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线索从革命斗争走向教育实践,断限分期从外部观察走向内在观照,研究视角从宏观立论走向微观叙事,历史评价从他者立场走向主体关怀。这些探索将成为创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为根植于江苏教育史,并将在江苏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苏派教学"人物群体及其事件,浓缩着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江苏创造"和江苏教育研究的"本土话语",必然会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中"发生无限力量",并指引着江苏基础教育的"前程",规范着江苏基础教育的"旁趋",又在范式的转型中,创造出江苏基础教育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式与教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范式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依据中外教育史学者对教育史与历史学关系的观点。以及我们对西方教育史与历史学研究范式各自演变历史的考察,着重探讨教育史研究范式与历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共同特点,目的在于为我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范式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反映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是"治事"、"安身"的追求。"治事"、"安身"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是在自在性教育制度中发展和通过强制性教育制度不断强化的。在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中,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式体现为"治事、成物"、"试验候症"、"以技安身"、"人为物本"等思想与实验观测、取象比类、问难论辩、观察模仿、示范推广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实学思想总结,使"中体西用"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文化力量,对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范式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接受的总和,反映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是"治事"、"安身"的追求。"治事"、"安身"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是在古代早期知识生产过程中实用技术知识与思想知识分离及其思想对技术知识的统领下,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中形成的,是在自在性教育制度中发展和通过强制性教育制度不断强化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式在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中,体现为"治事、成物"、"试验候症"、"以技安身"、"人为物本"等思想与实验观测、取象比类、问难论辩、观察模仿、示范推广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实学思想总结,使"中体西用"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文化力量,对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古代课程教材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方面。随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教材,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和教育家们所重视。可是,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工作者对课程教材的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少。大家知道,当前,教育史科研工作是教育学科研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古代课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艺术教育在事实层面的贡献亟需整理与反思。因此,新时代中国艺术教育史的书写成为重要的“题域”之一,并构成了艺术教育学科结构的主题内容。其中,艺术教育史的书写方法是支撑艺术教育史呈现多元范式与叙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保障。目前,新时代艺术教育史的书写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新时代艺术教育史书写方法的探讨,必将会为艺术教育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工具性指导作用,还会拓展艺术教育学科新的研究领域,进而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实在性成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中国教育史研究一直注重精英思想与制度形成,而忽视了教育中的人及其活动本身。教育史学的理论品性不断地得到提升,却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变革缺乏足够的关注。实践品性视域下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强调教育史研究在对当代教育生活的关注中理解教育变革的历程,重新确立人及其活动在教育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走向生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意味着教育史研究视线的下移、研究范式的变革和表述方式的更新。教育口述史作为实践品性视域下教育史研究的一种形态,正日益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史研究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一。中国古代教育史虽然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现象和客观规律,但是它以历史研究方法总结我国数千年来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直接为我国现实的教育改革服务。因此,如何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提高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面向现代化”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0.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一方面自觉、深入地思考和回答了教育史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关注国际史学研究新动态,积极借鉴西方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舒新城对教育史研究"国际化"和"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为教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是孟宪承等编的一本资料书,书中编有对屈原、司马迁、范缜等人作品的评价等内容,与教育史资料书的体例不符.文章对导致此现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作了分析,指出是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提出的"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与威廉·里斯教授的对话一方面梳理了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校社会角色上发生的重大转变,指出其使用的方法及探讨的主体在不断的拓展;另一方面展现了威斯康星大学在促进教育史研究范式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教育学与历史学在课程、研讨、学位授予等方面密切合作。美国教育史研究范式的当前形态是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来看待教育问题,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某一学科领域的身份认同。这对促进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热点。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后现代教育进行研究,包括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研究范式,到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从研究主题看,涉及到教育多个不同领域;从研究向度看,可以划分为"解构"与"建设"维度;从研究目的看,重点在"改进"现代教育;从研究趋势看,相关研究并不会消亡且将深刻影响我国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已往的论著给中国教育史分期,都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期相对应,因忽视了教育相对的独立性,而不能清晰地描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且使对一些教育家的评价不够中肯,甚至于失之偏颇。本文试图以教育学理论,从教育自身的变化发展,按"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形态"--"现代学校教育形态"重新给中国教育史分期,探寻中国教育史发展的轨迹,并以孔子和张之洞为例,以新思考给他们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郭齐家,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现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教育史”,1989年以"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质量"中选项目获北京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专著有:《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古代学校》、《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等。郭齐家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教育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相似文献   

17.
刘娟 《现代教育》2011,(Z1):11-12
先贤墨子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教育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吕氏春秋》称他"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也是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19.
<正> 引言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史似已进入分科研究时期,关于古代蒙养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胎教等方面的研究都在逐步深入。而女子教育史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我们只能见到一些关于近代和现代女子教育教育史的零星的研究论文。更主要的是,在这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编写江苏教育史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处理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各卷的关系 ,充分体现江苏教育的地方特色 ;在人物评价中 ,必须注意全国与江苏标准的统一 ,着力解决写作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