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价值内化是指道德价值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转化,通过内化实现道德价值的个体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学校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价值内化,就需要全面考虑其社会文化条件、个体条件与过程性条件。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道德价值内化的条件,是合理选择和设计道德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3.
道德内化就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泛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虚无等问题突出,给青少年道德内化带来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因而,应深入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动力问题,探究道德内化动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道德内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而内化过程作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第一次飞跃。教育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涵义及基本过程,帮助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6.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自古以来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道德内化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7.
鲍道成 《上海教育》2000,(11):35-36
一、内化目标的提出1.对“内化目标”的认识爱国主义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最终要看教育目标能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内化问题始终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热点,它是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爱国主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而道德内化是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亦即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道德内化是一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内化的不同水平,反映出内化的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道德内化的水平有差异,即使在同一年龄段  相似文献   

8.
论学习动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学习动力系统由学习需要、自信心、情绪情感构成 ;学习动力的形成过程是动力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统一。提出适当要求 ,建立发展性目标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激发、增强和保持学习动力 ;保证成功体验 ,促进动力内化 ,是培养学习动力的一般环节。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 ,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 ,亲自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 ,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 ,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 ,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 ,如何结合教材 ,采用科学方法 ,深化教材内容 ,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一、晓之以理 ,启发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明理是导行的基础 ,导行是明理的归宿。要想导行有效 ,明理至关重要。如《…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道德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的活动及过程,也是青少年学习、选择、改造和发展社会道德的过程。青少年道德内化效果最终取决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道德自律精神、内在道德需要等,所以,应当通过确立道德内化主体、培养道德内化能力、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治精神,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自我评价是集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在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引导集团校自觉主动开展自我评价,需要内外部动力推动。运用系统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出学校自我评价动力系统模型,该系统由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构成,外部动力又由外控式动力和内化式动力组成,且外控式动力通过内化不断向内化式动力转化;外部动力也会促进内生性动力的形成。动力系统具有动态发展性,会随集团校的发展而发展,其中自我评价文化对内外部动力具有调控作用。该模型能够对集团校的自我评价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示范、引导等方式,将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转化为个体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地位、作用等本质力量。道德内化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道德内化目标。因此,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道德内化的重要作用,探究以人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钱 《考试周刊》2011,(65):37-37
道德内化的生成是一个涉及诸多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完善道德主体的内环境.而且要求优化道德内化形成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外在条件,应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并营造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促进道德内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高职德育重在促使道德内化。个人信念是道德的根本作用方式,道德要求可以内化为个人信念。显性德育是道德内化的主渠道,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自身道德修养是道德内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机制,不仅是揭示学生道德发展规律的需要,而且也是针对性地开展学校道德教育并提高其成效的需要。本文在对道德内化和道德外化的重新认识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不同观点,构建了一个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化——外化交替转化模型,比较全面和真实地揭示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是全球生态恶化、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内化过程,即生态道德内化为主体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内化,使公民生态道德品质得以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道德教育内化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不断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8.
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必须以主体先存心理结构即图式为基础,道德规范只有经过道德内化图式的整合(即刺激——体认——信奉)才能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一、学生道德内化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 内化,即指一事物作用于他事物,并使他事物产生内在的某种影响和需要。道德内化是指通过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等作用于人们,使人们产生个体身心某种影响和需要,并将这种影响和需要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人的道德一旦形成和稳定 ,就比较难于改变。道德形成过程是社会共同的“准则和规范”在心理上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的过程 ,内化得越深 ,道德就越稳定。内化过程实质上是道德事物在人脑中的“模仿、整合→再认、转化→存贮、再现”的心理表征过程 ,也是道德内化表征形式及表象外显形式相互间的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只是为了表述方便 ,本文分别给予探讨 :一、道德的内化表征形式分析所谓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 ,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上的感知反映。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