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当下方兴未艾的国学复兴热潮中,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国学教育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与面临的问题。理工科大学的国学教育首先应让学生厘清国学的内涵,在国学课的教学中应注重配套教材,并使国学教育实现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成都大学高度重视国学教育,结合成都市经济发展及学校的具体实际,对全校本科生开设"国学经典导论"公共必修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校对国学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精心的研讨和充分的论证,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开设一年多来,学生对课程、教...  相似文献   

3.
成都大学高度重视国学教育,结合成都市经济发展及学校的具体实际,对全校本科生开设"国学经典导论"公共必修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校对国学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精心的研讨和充分的论证,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开设一年多来,学生对课程、教学、教材反映良好,学校国学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不少中小学校把开设国学课视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于是,国学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便应运而生。依据教材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当前中小学国学教材主要有经典诵读型、行为规范型、美德熏陶型、文化普及型、语言积累型、原典组元型等类型。中小学国学教材构建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又要适合教师教学的需要,同时遵循以下原则: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基础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国学教材的编写体例应构建通识式、主题式和模块式。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中学校园,国学教育现状堪忧。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可行路径有:精心布置校园文化,推行校园广播"聆听经典",创建"书香校园",开设趣味国学课,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教育,组建国学特色学生社团,等等。其间,应恰当处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以更高的教学机智满足实践需要;加强系统性指导,提高研究应用推广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涂皓 《教育》2015,(9):42-43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学课已经走进北京50余所中小学校,上海、天津、长沙等地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对于国学课,《纲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由此看来,提升教师队伍和纳入教材体系才让国学进课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国学课怎么上?如何提高国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国学教育工作者。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2001年就启动了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组织学生诵读儒道经典、唐诗宋词、名言格言,采取"长短课并设,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每周一节国学长课(40分钟),每天一节短课(10分钟),均列入课表,保证了学生每天零距离接触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内容与现代白话文相比,虽然显得深奥,但由于古人遣词用句非常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孩子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我校所有课题组教师大胆尝试,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入手,让"国学课"与"时尚潮流"亲密接触,简洁明快地为他们打开一扇直通窗,深切拓达地为他们提供一部望远镜.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国学经典重新兴起并大有于续升温之势.于丹、钱文忠在央视<百家讲坛>品味解读<论语><三字经>很受热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响当当的名牌高校悬起了"国学班",甚至"国学院"的招牌.有关"现代私塾"的报道也不绝于耳.更有一些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国学课""童学馆""读经班",一时间身着唐装,摇头晃脑地念着"之乎者也"的小小孩童大增.在国学热的同时,随之兴起的还有各种教育基地、讲座、交流会以及不同版本的国学教材.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结晶、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读国学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在倡导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解读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国学经典,教会学生诵读经典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经典背后的思想和哲理,以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精髓来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国学教学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国学教学。  相似文献   

11.
理工类高校中展开国学教育教学有其必要性和价值,它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理工类高校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传统,在一定程度还存在不太重视国学教育的问题,学生认为国学或人文教育没有用,国学教育教学也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针对这些问题,作为理工类高校的国学教师,我们应采取合理措施,如针对理工学生的实际设定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以国学教育推动理工学生的人文关怀取向,采用适合理工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或编写有针对性的国学教材等,以提升国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我们学校自编了一套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国学经典》,并把它纳入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一些小古文和唐诗宋词。但经典国学课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无论是从文字的认读还是内容的理解来看,都是比较有难度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对学生进行有效施教呢?一、以“声”造“形”,先“声”夺人,帮助学生建立第一表象清代桐城派倡导“因声求气”:“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人,不知声音,终为  相似文献   

13.
登封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电厂工人,自费创办"国学启蒙馆",免费教3~13岁的孩子学<大学><中庸><论语>等国学课.一年多来,弟子已超千人. 一、租房自办"国学启蒙馆"免费教孩子毛瑞钧,33岁,虽然只是登封市电厂的一个职工.但在当地被人称为"乡村孔子".  相似文献   

14.
外国学是指包括除我国以外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学。外国学课作为中专业的基础课,从时间上含括远古至今上下几千年各阶段的学,从地域上跨越欧、亚、美等七大洲的学,而要在百余课时有限时间内,采用传的逐章逐节讲授方法对这一学领域作面、深入的学习,确实困难较大,再加上学生在一年级主要接触的是中国学,对外国学比较陌生,面对这个特殊情况,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比较方法,扬学生较熟悉中国学之长,避学生对外国学较生疏之短,较系统地把中国学与外国学比较把欧美各个时期学加以重点比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孩子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我校所有课题组教师大胆尝试,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人手,让“国学课”与“时尚潮流”亲密接触,简洁明快地为他们打开一扇直通窗.深切拓达地为他们提供一部望远镜。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笔者作为国学教育的一名教师,亲历教材的编写、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国学教育也有些心得和思考。弘扬传统文化时不我待,当务之急不是争论"该不该读"的问题,而是应积极探讨该"怎样读"的问题。国学教育的研究范畴,不外乎这样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为何读?二是读什么?三是怎样读?即要解决好国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关系问题。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堂实践呼唤国学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并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在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国学经典阅读是大有可为的。《论语》教学作为高中语文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之一,能否真正让国学经典教学《论语》从"走近"学生到真正"走进"学生,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这是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带来的危害,为了传播文化、延续文明,各地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将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精髓著作作为学生的研读课本。利用好国学课,不仅能发扬传统文化精神,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起其他科目,初中语文因其教材包含着太多国学经典的节选片段,所以在对国学经典的弘扬上,语文教学能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国学经典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精粹的继承和发展,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主要就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各位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国学师资的职前培养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师范院校要发挥在国学师资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应创建有利于国学师资培养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自身的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概与元”“专与融”“选与必”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采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并创建具有浓郁的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