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问题是巴黎和会上的重要议题。也是美国和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及与英法的分歧,说明美国在推行国际关系“新秩序”时。受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实力对比的牵制。反映出其政策的自相矛盾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德国问题是巴黎和会上的重要议题,也是美国和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及与英法的分歧,说明美国在推行由其充当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时,受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实力对比的牵制,反映出其政策的自相矛盾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韩莉 《历史教学》2003,56(1):51-54
德国问题是巴黎和会上的重要议题,也是美国和会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美国对德政策及与英法的分歧,说明美国在推行由其充当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时,受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实力对比的牵制,反映出其政策的自相矛盾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了,但中国还是有收获的,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国收回了部分主权;第二,中国代表团的斗争树立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一批职业外交家走上历史舞台;第三,中国代表团拒签《对德和约》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次;第四,围绕着巴黎和会的斗争,中国国民外交运动被推向高潮,而这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巴黎和会上美国极力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想方设法维护其统一.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德国问题的解决关系着美国欧洲战略的实施,以及美国今后能否顺利地插手欧洲事务.  相似文献   

6.
德国战争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美国与英法等国矛盾最突出的问题。美国关于德国战争赔偿的政策是给予德国一定的惩罚但与战争罪责无关,限定赔偿范围,以德国赔偿能力确定赔偿的数额和期限。但在英法的压力下,巴黎和会上美国的赔偿政策遭到挫败。  相似文献   

7.
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拒不承认日本对山东权益的继承。中国拒签对德和约的成功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二是巴黎和会的焦点是欧洲问题;三是北京政府的不签约态度;四是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8.
1898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和青岛,同时还取得山东省的路矿等权利。山东问题伴随着山东主权的丧失而产生。1915年5月,日本又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二十一条》,抢夺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外交家项维钧出于工作性质等原因,从1915年起就对山东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积极主动地为政府出谋献策,并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艰难地奔走呼号,最终克服种种困难使山东问题诉诸巴黎和会,为其国际化和最后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正值1918年大流感第三波爆发之际。作为和会关键人物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会决策的关键时刻,患上了严重的流感。这一偶然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很可能微妙地影响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进而微妙地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0.
1919年 1月 18日至 6月 2 8日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 2 7个 ,与会的各国代表 10 0 0多人 ,其中全权代表 70人。中国是战胜国 ,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 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 ,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 ,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老虎克里孟梭 (1841~ 192 9年 ) ,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曾两度出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 ,在议会质询时 ,发言咄咄逼人 ,富…  相似文献   

11.
12.
澎湖战役极其关键,战前,越南战场东西两线清军发起反攻,态势良好。台湾战场上中法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法军军舰继续在台湾海峡执行封锁命令。孤拔希望永久占领澎湖,既可以打击援军,也可以作为其海军基地。在战斗中,孤拔率领900人的部队,将清军3000人的守御力量击溃,很快就占领了澎湖岛屿。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考察土地革命过程中的“敌”、“我”划分,可从微观视角阐释中国乡村革命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在关联.土改过程中的“敌”、“我”划分,不单是从地主与贫雇农对立角度出发的以阶级成分为标准的划分,而且乡村各阶层的政治身份、政治态度、人际关系以至个人观念等各种因素在“敌”、“我”划分中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土改时期的“敌”、“我”划分过程,也正是整合乡村民众思想、确立新的革命性表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晋阳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战争。前人学者对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战争的特征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说明,但是对其胜方的主导者赵氏家族,尤其是赵襄子的战术以及军事思想鲜有论述。正是由于赵襄子凭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拥有积极务实的战术和高明的战争思想,高度重视战争、准备战争,以全城百姓为后盾,注重“人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瓦解联盟,争取盟友,抓住战机、穷追猛打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这些战术和军事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基于当时国际格局深刻变化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有力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中国国际战略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作出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其中也蕴含了对“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大变局下深入解读“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时代价值,能够获得重要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外交应深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和平发展统一战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携手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十字》与《末日之战》都写到了人类在面临瘟疫威胁时,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或健康为代价来成全人类群体的发展延续,这种“非人道”取舍行为饱含了功利主义的伦理色彩。王晋康与布鲁克斯的瘟疫书写为科幻小说灾难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范式,即不着眼于苦难的隐喻,而是强调现实。这种现实呈现带来的伦理悖论及其背后的历史想象,也拓展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