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文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 ,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 ,唯此盘瓠子孙”地 ,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改向姓 ,苗语姓仍称为“松” (song)来看 ,可知相单程为盘瓠蛮中的苗族无疑  相似文献   

2.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时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等。唐末樊绰著《蛮书》,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至迟已在唐代后期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南方少数民族。族属鉴别  相似文献   

3.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时流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等。庸未樊绰著《蛮书》,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至迟已在唐代后期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南方少数民族。族居鉴别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八泰苗、九澳苗、高坡苗、西红苗、东苗、西苗、酸奶苗、喇叭苗等。李宗晴《黔记》云,西溪苗在天往县.女子以青布缠腰,未婚男女相爱者,约于野歌舞。由此可见,西溪苗是指天往竹林乡,靖州大铺子、三秋…  相似文献   

4.
也谈溆浦蛮夷的历史文化和族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志献对溆浦蛮夷的记载和该县发掘的考古材料、宗教祭祀与丧葬等习俗化,以及对苗族田、吴、向、张、杨等姓的苗语称谓,论证了溆浦县地的蛮夷为崇拜盘瓠的五溪蛮的一部分,即《风俗通义》所载的那个蛮夷,属苗族中的红苗支系。  相似文献   

5.
以史志文献对溆浦蛮夷的记载和该县发掘的考古材料、宗教祭祀与丧葬等习俗文化 ,以及对苗族田、吴、向、张、杨等姓的苗语称谓 ,论证了溆浦县地的蛮夷为崇拜盘瓠的五溪蛮的一部分 ,即《风俗通义》所载的那个蛮夷 ,属苗族中的红苗支系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南蛮传》Ban瓠说,一误将Ban瓠为犬,二误将Ban瓠为“长沙,武陵蛮”之源,此说广为流传,误上加误达1500年,本文认为:Ban瓠本为黄帝后入,归入三苗部落并成为其著名首领,罗泌《路史.论Ban瓠之妄》言之成理;与长沙,武陵蛮有关的民族族源与远古九黎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辞源》载:“盘瓠,也作般瓠。古代传说为帝高辛氏之犬,其毛五色。……”《民族词典》载:“盘瓠,又作‘磐瓠’或‘盘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名。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有关盘瓠的记载数《后汉书·南蛮传》最早,而《山海经·海内北经》、《宋书》、《魏书》、《南史》、《湖南通志》、《辰州府志》等文献,都记载着盘瓠的起源。盘瓠的后裔瑶族的《过山榜》、畲族的《狗皇歌》等也较详细叙述了盘瓠的起源。现今苗、瑶、黎、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与苗族盘瓠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在湘西苗乡长大,且自身有着苗族血统,他的小说创作深受苗族盘瓠崇拜的影响。作为盘瓠崇拜实体的狗是沈从文描写得最多最鲜活的动物,他笔下的狗或是男女性爱的隐喻,借其雄强的生命力来对抗现代都市男性的“阉寺性”,或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守护神,抵御外来文化对苗族文化的冲击。盘瓠崇拜赋予了沈从文小说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沈从文不可回避的,其对苗族盘瓠崇拜的叙写不同程度地涂抹了一层汉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盘瓠是苗、瑶、畲等族共同敬奉的民族图腾,盘瓠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遍及湘西以及渝、鄂交界的苗族和瑶、畲族聚居区。湘西境内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聚居着十多个民族,其中一半以上为苗族,每年农历五月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盘瓠祭祀活动。在为期十多天的盘瓠祭祀活动中,传统祭祀音乐一直贯穿始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族心理。论文着重介绍了湘西麻阳苗族盘瓠祭祀音乐中的龙歌和舞蹈。  相似文献   

10.
十月明香大会通常在农历九月中旬至十月底这一段时间内举行,它是沅陵苗族最普遍的节日之一,其隆重程度在有些地方超过春节。《峒溪纤志》载:“苗人,盘瓠种也……以十月朔为大节。”当即指此。  相似文献   

11.
畲族族源问题是我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近年来有关国内畲族族源研究的情况进行介绍,以助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入。一武陵蛮或苗瑶畲同源说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畲族源于武陵蛮或畲、瑶、苗同源于武陵蛮,并与盘瓠关系密切。蓝万清《畲族盘姓去向探讨——兼论畲瑶关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认为盘瑶与畲族同源,他们原是一个部落内的几个氏族,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盘瑶融合别的民族因素,重新组成了新的  相似文献   

12.
渝黔土家族族谱追述先祖渊源,均肇祖中原尧舜五帝。但是,其中的部分显姓豪族自先秦秦汉以降世居长江三峡及酉、辰、巫、武、沅五溪山地,早期为南方盘瓠、巴蜑古姓,隋唐以后为“峒蛮”首酋,至近代汇合为土家族,其发展脉络明晰。土家族族谱所述先祖渊源实即冒籍中原 华夏,乃西南少数民族汉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远古时,东夷族的太昊、少昊和蚩尤部落联盟,在涿鹿败于华夏族的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后,未与华夏族融合的东夷三古帝苗裔,遂先后向西、向南迁徙。南迁三苗裔又继前联盟,并以太昊裔盘瓠为总领(王),后又共尊为祖。盘瓠属下有盘、蓝、雷(婿姓钟)四姓。其中,盘姓出自奉龙为图腾的太吴、属瑶族,雷姓出自奉牛(后又有枫)为图腾的蚩尤、属苗族...  相似文献   

14.
<正>何光岳在《论盘瓠起源、分布与迁徙》(见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89年第4期)一文中,通过对“盘瓠”一词的音义考证,认为神话盘瓠氏为葫芦之意象,而葫芦之所以能演化为神话,是因为它“适应性强,能在亚热带的潮湿和干旱地区生长,不论土壤贫瘠肥沃都能种植。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野生的葫芦到处都有,成为原社会人们采食的植物,是我国古老的蔬菜栽培植物之一。”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于是产生了对葫芦的崇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有认为畲、瑶同源于汉晋时的“武陵蛮”,都信仰“盘瓠”图腾,实则不然。将其故事来源、传说地域、崇拜形式和文人看法等方面的不同加以比较,则可明白个中端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九黎、三苗、盘瓠与梅山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黎为父系氏族社会较早的部落联盟,首领为蚩尤,其时与神农、炎帝、黄帝大抵相同。三苗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欢头,处于尧舜禹时代。他们由于战争的原因,分别从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向南方、西南方迁徙,尔后与盘瓠氏混杂居住,并逐渐分化成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因此,九黎、三亩与盘瓠既是苗族等先民的一部分,又是南蛮先民的一部分。本文拟就九黎、三亩及与相关的盘瓠作一阐释,并就湘中雪峰山一带  相似文献   

17.
钟益 《读写月报》2023,(1):30-31
<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有《五石之瓠》一文。对其中的“瓠落无所容”,教材的注解为“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笔者认为此处注解有待商榷。“瓠落”一词常用义有二:一是指“大貌,空廓貌”;二是指“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教材将其注解为“宽大”,释义准确。但将“无所容”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则有违文句本意。  相似文献   

18.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本是苗族的祖先,楚人所以祀他”。在此,不仅道出伏羲女娲是苗族的祖先,而且,还指出楚人同伏羲女娲与苗族,有着民族学意义的亲缘关系。于下拟就谈论伏羲女娲的多种文化形态及其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 一、前人对伏羲女娲的研究及相关文献的记载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民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出:“《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眼南蛮。’南蛮者,有苗氏也……。有苗之乱.起于尧前,史称少昊氏衰,九黎乱德,九黎又蚩尤之族也。”“三苗即九黎之后”。“《楚语》韦昭注:三苗炎帝之后。”“楚为蛮夷,亦炎帝一族。”“伏羲与神农为同族异系,与黄帝则然二族也。”“楚为炎族”。从以上考证,可见南蛮有苗、九黎,三苗、楚(蛮夷)与苗族,为人们对不同时期苗族先民的称谓,而且,它们同为伏羲与神农之后,与黄帝则为不同的族系。我国著名的古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更明确指出:“伏羲女娲同一氏族,在南方,属于苗蛮集团。”“苗蛮集团,三苗、伏羲,女娲、驩兜均属之。”关于苗与蛮,“古有时叫它作蛮,有时叫它作苗,我们感觉不到这两个名词中间有什么分别.所以综括两个名词、  相似文献   

20.
任志强 《文教资料》2009,(28):106-108
有关盘瓠神话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后南朝宋人范晔将盘瓠神话列入正史.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对盘瓠神话的族属、起源地、主要人物以及相关历史记载等多方面来考察.得出盘瓠神话的历史原型应是历史上的楚与卢戎之战。盘瓠助战受封的历史传说之所以能演变成神话,图腾标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