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的同时提升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具有"生活味"的同时更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超越。新课程强调数学生活化,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数学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可以说,数学课堂是“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数学教学走入了“生活味”过浓,“数学味”缺失的误区中。“生活味”过浓直接导致了学生陷身生活中无力自拔,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弱化。过于“生活味”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如今,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数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红火的“生活化”景象。但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景象背后的一些不良因素:如“生活味”浓得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安排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肤浅地认为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任由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忽略了要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5.
卞小娟 《今日教育》2007,(9S):42-44
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有两种极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种是学科本位的应试思想影响,过分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忽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一种则是形式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忽视学科本身双基的形成. 怎样理解数学上的“适度”,我们不妨用一个“香咖啡原理”试着解释. 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比作泡咖啡,那么数学就象咖啡因,生活就像糖。不难想象:如果数学味太浓(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这样的咖啡太苦,学生学得乏味:如果数学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浓(糖太多),这样咖啡太甜.虽然学生学得有味.但学生必备的数学双基成为顾虑。 为此,我们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为学生泡一杯“香咖啡”.[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有助于教师完成“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方面,分析了“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意义,指出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教师实现“减负增效”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随后对于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的实践途径,提出借助于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加强生活化作业的布置和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三条有效策略,以期能启发初中数学教师一些思考,将其应用在日常教学中,促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改革不断发展,真正实现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生活化”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是有了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生活化”,却少了“数学味”;二是有了“数学昧”,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那么,如何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把生活化的素材上出数学味,让数学思想和价值蕴涵于生活内容中,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统计教学的3个片断比较中认识“生活化”和“数学味”二者关系的适度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纵观当下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活味”越来越浓,而“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即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数学本味”回归到我们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一、联系实际。感悟生活化的“阳光课堂” 生活化是小学数学阳光课堂的基本特质之一,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三味”是指: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生活味”是课堂教学的调味;数学知识背后蕴涵鲜活的文化背景,需要适时而又有效地渗透“文化昧”。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融合,才能构建“三味”合一、“多滋多味”而又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1.
黄云  邓玉辉 《中国教师》2008,(23):23-24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走入了"生活味"过浓,"数学味"缺失的误区中。"生活味"过浓直接导致了学生陷身生活中无力自拔,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弱化;过于"生活味"成了当前数学课堂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让数学课充满“生活味”,让“生活味”弥漫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我们的共同的追求。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如何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感受生活数学.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在“生活数学”的理论支撑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生活同课堂练习有机统一,在课堂练习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将枯燥的练习同生活结合,变机械的重复为快乐的接受,让练习蕴涵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13.
张健 《今日教育》2007,(9S):44-45
课程改革初期.“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数学教学是否生活化.成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样的理念的推动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被扩大化和泛化.这种扩大化和泛化的“生活化”严重地冲击了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数学味。卞小娟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就是被泛化的生活化的一个教学缩影.  相似文献   

14.
肖君 《江西教育》2009,(7):55-56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把“儿童”当儿童、把“生活”当生活、把“数学”当数学、把“文化”当文化,让数学课堂具有原汁原味的童趣味、生活味、数学味、人文味。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巾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我们现在数学教学中渐渐出现了一种较为极端的做法:为避免“数学味”过浓而日渐产生的“生活味”过浓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6.
潘学容 《辅导员》2009,(11):27-27
身为数学教师,你我都知道,若能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那么学生将在数学课堂上享受到数学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但是,“生活味”,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17.
<正>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把非数学的或缺乏"数学味"的东西去掉,明确数学的特征,融入"数学味"的东西,关注数学本质,发挥数学魅力,让学生在具有数学味的课堂上收获得更完整。一、合理整合"生活味"与"数学味"数学教学必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寻找数学的影子,并在数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能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数学的"生活化"。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可设置一道开放题:两家公司招  相似文献   

18.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展开探究,结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探寻巧妙融合生活与数学的素材,力求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以期让数学课堂洋溢“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一些课堂出现了偏重“生活味”,忽视“数学味”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呢?根据当下有关“数学味”的不同看法,阐述了一些对“数学味”的认识:解决问题时过程的逻辑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本质是一种客观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