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一是互著和别裁理论的阐述,认为互著、别裁的使用是为了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章学诚创立了方志学的体例和原则,主张方志应立三书,分志、掌故、文征;三是在索引领域的贡献。总结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有利于衡量清人在文献学层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中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一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撰述。章氏阐明了志即史体的方志性质和志立三书的义例规范以及方志的体裁、内容、任务、作用等诸多方志学理论,并躬身实践,编著了一系列堪称精典的方志力作。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一生致力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和方志撰述,章氏阐明了志即史体的方志性质和志立三书的义例规范以及方志的体裁,内容,任务,作用等诸多方志学理论,并躬身实践,编了一系列堪称精典的方志力作。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和方志学家,被梁启超誉我国方志学的奠基人。章学诚对方志的性质、内容、体例、材料收集、修志机构的设立、修志组织者与修志者之间的关系与职责分工等方面阐发了前人未及之论,使方志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方志学存立于世。章学诚在方志学方面既有理论的创新,又有实践成果,他主修或参修了十多部省、州、县志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志乃史体"、"志立三书"、议立"志科"主张,为我国方志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确立了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主张方志立三书;确定了“志”书的体裁和内容;主张应辨清各类方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使我国地方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方志学。  相似文献   

6.
何婷立  刘继刚 《河南电大》2000,(4):42-44,48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确立了方志的性质和作用,主张方志立三书,确定了“志”书的体裁和内容,主张应辨清各类方志记载的范围和界限,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使我国地方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方志学。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作为一代著名历史学家,虽然在史学编纂上未能做出巨大成就,但他通过方志学编纂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完善的方志学理论,提出了"志乃史体""志属信史"的思想,构建了方志学三书的编纂体例,并提出了编纂方志学必须遵循"史家法度",才能使方志学成为"国史之要删"的主张,为当时乃至现在的方志学编纂留下了一份值得借鉴的宝贵理论.  相似文献   

8.
刘咸忻是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方面造诣非凡,独树一帜。他认为地方志应“自有其精神与体例”,指出“方志者一国之史”,明确提出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和广搜材、慎择材、重考材的选材主张。在方志的编纂体例方面,刘咸忻指出:应在方志中新建《事纪》一目;方志中的《地域志》应“图表”兼备;应对方志各目进行整合,并他目于《地域志》中;将方志中的《政略》改为《治者略》。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对《周官》有关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对于《周官》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促成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对我国的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作《和州志例》,次年撰成《和州志》四十二篇,这是他最早编修的一部地方志。乾隆五十四年,他又为亳州知州裴振撰《亳州志》.此外,他还编修了《永清县志》并参与《湖北通志》的编纂。章学诚为安徽修的两种地方志在他的方志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亳州志》是他的“颇有新得”之作,他自视很高,说:  相似文献   

11.
民国是方志体例的大变革时期。民国《汝城县志》是在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并通咨各县搜集新旧志书的背景下纂修而成的。其体例和内容上既有因袭,也有裁汰;既有调整,亦有增益。该志虽算不上佳志,但对于我们考察民国方志编纂和方志学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探讨该志纂修背景、纂修者及体例内容等方面,可以从个案管窥民国30年代初期的修志面貌。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编纂地方史志的学问,称之谓“方志学”。我国方志学起源很早,到清代有章学诚根据他自己编修方志的实践,总结前人编修方志的经验,从而使方志学成为历史学领域里一门单独的学科。目前成立了地方志学会,定将促进方志学的发展。为了明瞭我国纂修地方史志的源流,不揣固陋,把我昔日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华东师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的方志学内容十分丰富,为史学界所公认,但他在方志中“特表氏族”及其影响问题,国内似尚少论述。据笔者管见,虽然两宋以后历代都有少数方志程度不同地记有“氏族”或“姓氏”等内容,但是象章学诚提出方志要“特表氏族”,并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坚持付诸修志实践者,则是空前的。章学诚的这一主张对后来的方志编修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对此试加浅论,以就教于师长及同志。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一生与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第一部分考评了黄宗羲的修志活动与志类著述;第二部分对黄氏方志理论作了发掘,认为黄宗羲提出的“志与史例”、“公志乃台阁之文”、“纂志者见其考索”、“五累”、“纪传得实”等一系列观点,在理论上有独到的建树,堪称章学诚创立方志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历阳典录补编》为清代学者陈廷桂纂辑的资料汇编类地方志书,其中囊括了大量关于和州的历史、地理、文学、人物等信息,对和州地方文献的保存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历阳典录补编》所收录的文献中,注明采自章学诚《和州志》的有34篇10 000余字。这些篇目里,有33篇为现行章学诚《和州志》所佚,其价值重要,对还原志书原貌和研究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融文、史、哲于一炉,实在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库,为响应李瑞环同志“弘扬祖国文化”的号召,特对古代修志理论作些探讨。 一、“文人不能修史”辨 虽然,南宋时期,对于方志的性质、作用、体例和编纂方法等方面都有了相当丰富的论述,但尚属零碎而不成系统的。正式作为一门学问,它形成于乾嘉时代,诚如梁启超所说,“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裔(章学诚之字)始也” (《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  相似文献   

17.
祖籍浙江奉化的孙能传秉承了家学的深厚渊源,在古籍编纂体例上有独到之识。孙能传虽受排斥,退仕归乡,但面对明末全面腐朽的状况,仍以“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感,编纂了《益智编》一书。该书融诸多编纂体例与方法于一体,既承续了史学鉴往知来的精神,又发展出“益智致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志书,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兴盛发达的重要时期。这在地方志书发展史上,意义是划时代的。这一时期,名志屡出,各具特色。宋志的地位和作用,如方志学前辈专家朱士嘉曾指出的那样:“宋志上承《史》、《汉》余绪,下为后来方志编纂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汉以来修史者无不奉《史》、《汉》为圭臬,那末,宋以来修志者几乎莫不以宋志为楷式了。”宋志中的名作佳篇,荟萃宋志精英,更富有时代气息。正确地分析评价这些名志,对于整理旧方志,提高新方志编纂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不揣浅陋,仅就宋代名志中的六篇代表性作品,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作研究参考。野人献芹,敬待批评。  相似文献   

19.
<景定建康志>是南宋地方名志,它既是南京方志成熟的标志,也在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书不仅保存了庆元至景定六十余年建康的史料,而且仿正史之纪、志、表、传体例编纂,创立了新的门类和体裁.作为方志佳作,<景定建康志>既详考山川古迹之典故,又注明其文献出处,这不仅是方志史上的重要建树,对于佚书<丹阳记>、<舆地志>等早期地方、全舆地理著作而言,也有重要辑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其泰教授解读《文史通义》一书系统阐发了章学诚重构经史关系和发展史书编纂体例的贡献,阐释了章学诚对“道”的探索、重经世贯通的学风和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史学理论领域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为章学诚思想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