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过程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连珠炮的口诛批得孩子体无完肤,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一次次的苦口婆心成为那些屡教屡犯的孩子眼里厌烦的唠叨。于是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与迷茫:为什么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教育学生,收效却甚微?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心灵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相似文献   

2.
分析: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尊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  相似文献   

3.
东林 《家长》2008,(6):14-15
某家长说:孩子上中学后,变得不听话了,老说我爱唠叨。"唠叨"几乎是所有父母共同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孩子眼中是怎样的呢?有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学生最反感的事情中,排名第二位的就是"老师和父母的唠叨"。有迹象表明,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和老  相似文献   

4.
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我们一方面诧异于98%这一数据的庞大,震惊于让孩子“最近比较烦”的唠叨现象已经成为家庭生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把视角投射到唠叨现象中,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并解读在父母眼中,对子女日常生活的特殊关心和爱护,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指导和劝告的“唠叨现象”又何以变得“好心未必有报”?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们常习惯说:把孩子教育成"人",等孩子长大成"人"……其实,这类论调经不起推敲。难道孩子在长大之前就不是"人"?我们应该坚信: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人,儿童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的教育探索才可能是真正的人性化的,我们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6.
有家长抱怨,现在教育孩子太难了:说浅了,孩子不理解,不听话;说深了、说多了,孩子有压力,嫌你唠叨,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出毛病。这就需要家长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现在向大家推荐一种"一分钟教育法"。  相似文献   

7.
荐书     
刚合上《感动中国》一书,回味从教以来的十年,颇多感悟想要唠叨唠叨。每个人都被感动过,感动的经历总是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想大概就是感动的教育实质吧!  相似文献   

8.
王志 《宁夏教育》2006,(3):69-69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就是家长对孩子说话唠叨,尤其是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唠叨的结果则可能是烦扰孩子,激他反感,影响亲子关系,破坏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祥和、温馨、活跃的气氛,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作者:蒙谨出版:中国妇女出版社唠叨是妈妈们的通病,很多妈妈都知道唠叨对教育无益,但还是忍不住每日唠叨不休。《越唠叨,你的孩子越糟糕》以"唠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中一种常见的毛病是家长对孩子说话啰嗦,尤其是母亲表现得更为突出,整是唠叨不断。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为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不断地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那么,家长怎样才能防止在教育孩子时说话啰嗦呢?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2,(4):56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需要运用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其实与孩子沟通同样需要技巧。应该说,最好的父母,就是与孩子心灵相通的父母。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父母与孩子能够心与心地交流。换言之,教育好孩子只有一个关键,那就是赢得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2.
在暑假里,每一天都可以听到父母的唠叨。不是唠叨这儿就是唠叨那儿,烦都快把人烦死了。有时父母再唠叨多几下,我们就会厌烦地顶撞他们。可是我们却没有想过,父母唠叨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关怀与爱,我们的顶撞让父母的心都碎了。不是父母被你顶撞得无话可说,而是他们再也没心情说了。  相似文献   

13.
请别太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尽管妈妈苦口婆心,效果却很不理想。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母亲不满意的第一项事情就是:妈妈太唠叨。父母怎样避免在教育孩子时太唠叨呢?  相似文献   

14.
颜兰芳 《考试周刊》2013,(79):131-132
<正>在一篇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有记者问:"什么是德育?"一位教师说:"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位班主任说:"德育就是善待孩子、欣赏孩子。"校长说:"德育是‘人育’,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善的引导。"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15.
秦艳慧  王岩 《辽宁教育》2012,(10):13-14
美国教育实验家沃什伯恩说:"把能力非常不同的儿童铸在同一个模子里的强制教学,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是有害的,甚至是残酷的。"许多孩子未能达到应有的发展,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的  相似文献   

16.
吴剑 《家庭教育》2010,(4):29-29
经常听到家长发牢骚,抱怨孩子不接受教育、不听话。有的家长经常在教师或者熟人面前诉苦:“我们对他(孩子)不知进行过多少次教育,说过多少道理,他就是不听,就是不接受教育。我们问他,父母说了这么多道理,你为什么一句都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很多父母都遇到相似的困扰,那就是:"自己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孩子越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就越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面对孩子逐渐到来的青春叛逆期,我们父母除了不唠叨,又该怎么做呢?2017年12月27日,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携手父母必读杂志社,邀请北京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娟围绕"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的主题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讲座中,张娟老师谈道,父母要想让孩子读懂、理解自己的爱,需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二是设立明确的界限,三是  相似文献   

18.
近些天,网上关注教育的一些人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儿童想象力的贫乏。有消息说:"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孩子何以缺乏想象力?我觉得,我们的孩  相似文献   

19.
<正>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说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我们的生活世界。我想这就是为何我们现在总是说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人的关注,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家人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最紧密、最息息相关的人,在年少的孩童时代,孩子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之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观念的人便是亲人,交给我们的书本就是生活。因此,生活教育也正是陶公所说的诠释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有一次上课时老师提议玩一个互动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上小学6年级了,我自认为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但儿子却总嫌我唠叨,甚至告诉了班主任。因为他说的太严肃,所以老师来和我沟通。我认真想了想,确实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比较爱说,有时孩子根本不听。但是难道看到问题不去管吗?我觉得自己很难做到。请问应该如何做才能既不让孩子反感又很好地教育了孩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