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报纸副刊不应成为小众文化 在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强调新闻性、信息性、休闲性的今天,曾经占有报纸一定版面的副刊正逐渐丧失文学品性。报纸副刊分为文学副刊、亚文学副刊和非文学副刊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闻界中平民意识正在逐渐崛起,因此挖掘、揭示平凡人内在的精神价值,为报纸开拓了更广阔的人文视野,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报纸的面孔”的副刊,就有了更大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总结副刊的发展趋势,体现这么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5.
报纸地方文化副刊,取材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题材。它不同于文学副刊的地方,就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在以文字唱大戏、唱主角的报纸地方文化副刊中,图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很重要,图片拍得好、拍得到位、拍得有个性、出彩,既可美化版面,使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与文共舞,以生动、传神的画面语言,让版面流光溢彩,让读者“流连忘返”。这些年来,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纸的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为副张或附张。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出版附张《消闲报》,随报附送.是最早的副刊。现在,副刊已成为我国报纸的一大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前不久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委托解放军报举办的首都报纸副刊编辑新春联谊会上,中国记协副主席、解放军报社社长张世刚同志在致辞中说:“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化品位。”这段话既是对报纸副刊作用的恰当定位,也是对副刊编辑责任的进一步明确。联谊会召开之前,恰逢军报“长征”副刊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现代报纸副刊的演进速度可以说是飞快的,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以都市生活类报纸为代表的现代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使报纸副刊理念与传统报纸副刊理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是一种“大副刊”,除了传统的综合性文艺副刊以外,它还包括大特写、讲述、各种专刊、周刊等,其内容无所不包,通俗易懂,其受众层面也逐渐扩大。大众化报纸副刊的出现,丰富了报纸副刊的内涵,给报纸副刊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有几个辩证关系是副刊编辑不得不面临和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11.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一个文化特色,也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它能够形象地反映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上说,新闻采访是一项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搜集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报纸副刊新闻与正版新闻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报纸副刊新闻的采访活动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克服“社会刻板印象”,把副刊新闻做“活” 副刊是党报适应形势要求,顺应受者呼声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与正版有机的统一,是正版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随着副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对副刊新闻报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所说的副刊新闻与历史上的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报纸的副刊是报纸相对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相对于信息密集的新闻版面的一个后花园——供人舒缓心理、释放感情、或者进入沉思,也是对新闻传播虽迅速但易逝,虽广泛但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报纸副刊曾有一种说法:副刊不副。副刊由于其独具的内容特色,文图并茂,很为各阶层的读者喜爱,就受众而言,副刊的确“不副”。但长期以来,副刊的“不副”并没有在内容上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传播上也没有发生量的延伸,也就是说,副刊的文化的新闻比重太轻,它一直生存在自己的“怪圈”里,因而显得那么纤弱,那么苍白。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传承。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承文明、记录并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特别的舆论阵地,在宣传文化、传播知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党报副刊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和作者,党报副刊精品意识越发强烈。副刊作为党报正刊的延伸,代表着党报的品位和质量,必须注重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鑫 《军事记者》2006,(9):48-48
在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曾一直被视为报纸文化标高的纯文学副刊的日渐萧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几年,包括一些中央级大报在内的不少报纸的纯文学副刊因失宠于读者而陷入无法经营的境地,甚至有的不得不自终其结。文学副刊虽然阵地难守,但诸多肩负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报家,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面对困境,如何救亡图存、突围求生?这成了有志于此者深深思考的一道时代命题。当我们思考突围问题的时候,不妨首先回溯文学副刊由昔日繁荣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自新文化运动以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副刊一直是人们的文化原野、思想阵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