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多年的教育实践,作者觉得践行赏识教育,当有三左三右原则:欣赏在左,鉴识在右;激励在前,法度在后;园育在上,家教在下。教育,教育的是人,人是由左撇右捺互依互持而立着的,教育必然也是需要有互依互持左右两手的,赏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 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怕是很难合格地参与文明薪传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一些教师于此确是大有改进的必要.一些教师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  相似文献   

3.
吴强 《教书育人》2007,(3):28-29
晚19:00,老师们按照预定的通知到会议室开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关于"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问题.因为经常提到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经常令人感到困惑,赏识的"度"该怎么把握?赏识与惩罚是什么关系?大家都感到有交流讨论,明晰思想的必要,所以安排了这样一次活动,集思广益,研讨一下,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4.
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是教育界流行的两种教育方式.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携手共进"的价值进行探讨,指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携手共进"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项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5.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崇拜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惩戒教育要求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批评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赏识与惩戒--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生活中,赏识和被赏识是一种互动的力量和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将"赏识教育"与因材施教、奖惩分明、批评教育、挫折教育相结合,发现学生的潜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树立自信,奋勇向前.  相似文献   

7.
"赏识教育"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和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新理念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为代表的观点:“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在教  相似文献   

8.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但再尊贵的花苗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我们又怎能不适当使用惩罚而让孩子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离不开赏识,也离不开惩罚.合理的惩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罚权,也应该合理运用惩罚权.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理念的升级,惩罚教育愈来愈被鼓励教育、赏识教育替代,渐渐淡出了教育市场.这应该是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做事经常表现出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两极化倾向.几年来,教育领域由于几乎放弃了惩罚教育,谈"罚"色变、战战兢兢,于是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教育出现各种尴尬局面,于是提醒我们要重新认识惩罚教育、审视惩罚教育的价值.把...  相似文献   

10.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大学教育首先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高校应该利用"三生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结合工作中的特殊案例,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三生教育"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