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淑瑞 《大观周刊》2013,(6):325-325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实践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虽然列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并不很多,但其所提出的尊重自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具有着前瞻性和指导性。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破坏的批判也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对列宁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国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破题之年.破题的一大表现就是绝大部分媒体开始设置一些关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之类的议题,进行高密度报道.媒体在争做培育循环经济意识的平台与载体.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全民阅读已经目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鼓励社会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的大趋势下,如何立足于全民阅读背景,创新图书循环经济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全国性图书循环利用视角出发,分析了基于公益图书馆网络平台的图书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实现流程与整体规划,并对图书循环经济制度创新推动全民阅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第六篇第二十  相似文献   

5.
张正堂 《大观周刊》2011,(40):54-54,57
节能减排是自然规律赋予的责任,是任何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从企业利益出发,都应该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不断推动节能减排取得新的成绩。化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环保隐患大户和资源消耗大户,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进程中,化工企业应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徐娟  田义文  李园园 《大观周刊》2011,(15):51-51,6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应以循环经济来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式入手,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推导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所需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春生 《大观周刊》2010,(48):140-141
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大力倡导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建立政策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科学技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以最低的环境成本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政府应该在对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立法和功能转化等方面进行完善、改革,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珊 《大观周刊》2012,(52):51-52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着在未来几十年中煤炭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能源。亳州市作为一个新兴的煤炭资源城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作为亳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即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意义、条件、问题和对策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朱艾荣 《大观周刊》2012,(32):53-54
创建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原则。要重视政府的作用,要遵循转变观念、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化加工和节约增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国家有关部门决定今年将继续在全国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宣传的主题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活动要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杨建 《大观周刊》2013,(4):60-60,20
我国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资源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转变理念,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到绿色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意义与可行性,在绿色会计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循环经济中应用绿色会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有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报道很"热".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及能源问题尤其突出.从4月广东政府高层到各地市调研循环经济议题、酝酿出台<广东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意见>至7月21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建设发展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这三个月间,<南方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于4月18日、6月16日、7月18日分别刊登了<能源紧缺催生节能产业大蛋糕><谁来为经济高速增长"输血"><遏制资源浪费政府如何破题>三次、三个版的节能专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迅速变化,社会正经历着从大众传播时代到分众传播时代的嬗变,具体表现为”传播模式的多元化,媒介边界的模糊化;传播对象的的窄众化,媒体市场的碎片化”。处在这个重大“节点”上,报业必须尽快完成“数字化”转型,并对传统的外延发展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笔者以为,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出发,以循环经济为模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建立一种真正符合报业实际的内涵型发展模式,是报业应对新媒体的竞争与挑战,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据悉,深圳报业集团近日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相似文献   

14.
杨弼君 《出版广角》2023,(15):43-47
法律法规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长效发展的强势动力和核心保障。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马拉喀什条约》对我国生效等不仅对我国阅读障碍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无障碍出版事业的规范有序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无障碍出版事业仍面临利益层面、技术层面、实践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自始无障碍”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立法体系等方面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档案基础业务工作发展很快,档案事业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和市场事实在前,制度安排合法化在后的现象。目前档案法制建设在有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档案法制建设与档案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勇 《大观周刊》2012,(6):274-274
循环经济经过实践证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相和谐的发展模式,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在循环经济摸式下的环保战略.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来自政策制定者和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实现方式.为了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通过检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得到1998~2007年有关循环经济的文献,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并应用可视化技术来分析近年来国内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研究发现,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于近三四年,逐步完善了保障机制与评价指标,研究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籍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籍是我国历代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既能反映我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不仅深受国人珍爱,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整理保存古籍、研究利用古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劳动。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正在朝着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古籍电子化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古代社会文明的基础,代表着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趋势。坦是,中国古籍与现代文献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在电子化转…  相似文献   

19.
张杰 《大观周刊》2012,(47):151-151
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规律表明,当地区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阶段时,往往会存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严重的时期。在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着,必须要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图书馆社会捐助的缺失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曲晓玮 《图书馆论坛》2005,25(6):144-146
社会捐助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文章从观念缺失、环境缺失、机制缺失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图书馆社会捐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