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场勘查工作中,平面灰尘足迹的出现率最高,是划定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认定犯罪嫌疑人的重要证据之一。我们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现代平面灰尘足迹提取方法,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制定改进方案,进一步提高平面灰尘足迹的提取效果,从而更好地发挥足迹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用Photoshop软件处理足迹鉴定中的重叠比对入手,分析和总结Photoshop软件处理足迹图像特征的方法,以期在足迹鉴定中更好的反映整体和局部特征,更有利于足迹检验中的特征效果。  相似文献   

3.
犯罪现场上遗留的足迹及其特征虽然相对稳定,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足迹变化是指在正常足迹特征基础上,因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正确认识不同条件下足迹的变化规律,对追踪、分析、检验作案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过数代足迹学者的努力,我国的足迹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内容丰富,运用方法多样,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足迹学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解决了一些过去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在实践中,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足迹检验技术的实际水平,完善足迹检验的理论水平,尽快建立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规范化、科学化足迹学体系是我国足迹学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种属特征和个别特征概念、属性、形成原理、转化关系及认定条件,并结合办案实践对两类特征进行了形象说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丰富了足迹检验理论,为今后足迹检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案件的足迹磨损特征检验,研究由偶然因素形成的磨损特征同一认定作用。结果:4宗案件中3宗利用偶然因素形成的足迹磨损特征进行认定同一,1宗由于发案时遗留鞋印至缴获嫌疑鞋的已经有一段时间,技术室进行了种属认定。结论:偶然因素形成的足迹磨损特征的特定性极强,在同一认定中的利用价值最高。但这类特征均为若干偶然性因素随机组合作用的结果,特征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7.
关伟  赵湘宁  许淑婷 《资源科学》2019,41(11):2008-2019
能源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能源水足迹能够反映能源生产过程中真实的水资源占用情况。本文借助能源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化石能源和电力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研究2004—2016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火电5类能源水足迹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中国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化石能源水足迹以2012年为界先增后减,水电水足迹快速增长助推电力水足迹持续增长。②在空间格局上,化石能源水足迹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向增加东向减少,以蒙晋陕地区为高值集聚区;而电力水足迹中水电水足迹与火电水足迹的空间分界显著,水电水足迹的快速增长使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逐渐形成电力水足迹高值集聚区。③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程度以南高北低格局呈波动下降趋势,化石能源水足迹较电力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低,原煤生产与火力发电的能-水矛盾最突出,全国1/3的地区存在能-水不匹配问题,能源水足迹高的华北地区能-水匹配压力大。能源生产与水资源配置上的矛盾仍然存在。真实反映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匹配关系,有助于优化能源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最大限度的发挥能-水协同作用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侦查案件中足迹检验技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通过足迹检验技术能够对案发现场的人物关系特征、时间发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进而掌握犯罪人的犯罪信息,这样就可以有助于提高案情侦破的效率和质量。主要通过对痕迹检验中足迹检验技术的研究来详细说明足迹检验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足迹分析中利用赤足足长分析身高是最为精确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现场情况的特殊性遗留多为残缺足迹,从而导致对嫌疑人特征分析困难。利用足迹的跖区宽、跟宽两个特征长度值来分析嫌疑人的身高,则可以解决现场残缺足迹利用率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足迹内涵的实质,决定了足迹检验技术的多样性和综合应用的可行性。行走习惯痕迹特征形成的科学理论依据及慎密的命名,以及传统的形象痕迹特征的命名,为研究足迹检验技术综合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姚争  冯长春  阚俊杰 《资源科学》2011,33(6):1163-1170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以低碳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校园发展已经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趋势。如何测度、评价和建设低碳校园是当前高校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生态足迹模型是测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可持续和低碳校园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北京大学为例测算了其交通、能源及师生日常生活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生态足迹存在总量显著,人均生态足迹较小,能源生态足迹份额高,交通和日常生活生态足迹低的特点。文章进一步将测算结果与国内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分析了低碳校园的特点和问题。文章最后基于测算结果有指向性地设计了生态足迹消减方案,并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的低碳校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义忠  乔友凤  郝灿  卢宏玮  彭贺  夏军 《资源科学》2022,44(10):2137-2152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②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③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污染足迹: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虽然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无法全面评估人类活动的根源在于土地功能排他性假设限制了其对利用生态系统非生物生产性产品和服务的人类活动的衡量。为了摆脱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性,应当承认土地功能多样性的客观事实。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污染足迹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污染足迹,即基于污染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是一类典型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它不是对传统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的简单置换,而是能够囊括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污染物,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类别或类型进一步细化。污染足迹计算的难点在于必须明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确定进入各种土地类型的污染物量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纳污能力,而应用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不同类别或类型污染物污染足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荆治国  周杰  詹涛  齐丽彬  张昌盛 《资源科学》2009,31(11):1982-1987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调整特征参量的生态足迹新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水产品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稳定粮食供应链网具有重要意义,揭示水产品消费足迹链路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基于世界粮农组织水产品数据库,本文选取2019年全球21个区域,从区域、部门、种类3个层面构建了全球区域尺度的水产品MR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究了全球各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足迹链路特征。【结果】(1)全球各区域水产品消费足迹呈长尾分布,中国水产品消费足迹以6877.8万t(38.6%)居于首位,其次是东亚及东南亚、南亚、欧盟、北美,均超过700.0万t。(2)全球水产品消费足迹在部门及区域间表现较强流动性,各部门总计约89.9%流入人类消费部门,并且占比达26.0%的消费足迹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跨区域转移。(3)水产养殖部门是仅次于人类消费的第二大消费足迹流入部门,同时各区域鱼类消费占比均超过62.0%,其次为软体类、甲壳类等。(4)中国内部消费足迹占比达83.9%,其中水产养殖比重为76.8%,输入消费足迹是水产养殖生产所需鱼粉鱼油的重要补充,主要来源于南美、东亚及东南亚等区域。【结论】因此,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国际贸易结...  相似文献   

17.
足迹检验是现代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中现场痕迹检验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现场足迹各方面特征的检验和确认能够对事件的主要关系人物特征、事件发生时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对案情的侦破有重要帮助。是侦查部门使用的主要侦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区域生态足迹情景预测——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卫  刘景双  孔凡娥 《资源科学》2007,29(1):165-171
生态足迹模型偏重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估,缺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为探索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子,建立了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和能源消费的增加是该省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为策略变量,构建区域生态足迹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相对误差均低于4.3%。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吉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策略变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维持现行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生态足迹将增至2.99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35%;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升至3.53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6.84%;情景三下,生态足迹增长最慢,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达到2.98 hm2/人;情景四下,生态足迹增长最快,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为3.55 hm2/人;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能源强度的影响,降低能源强度对于缓解生态足迹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61%的生态足迹,需要增加2.38%的能源足迹、1.28%的耕地足迹,因此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知识、技术、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