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李春发 《大观周刊》2011,(21):61-61
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李金发应该大书一笔。虽然他真正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可谓昙花一现,但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实践。他那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实践给草创时期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成为“现代派诗”第一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他是可以和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相提并论的现代著名诗人。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法移植、引人中国,宣告中国新诗进入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新阶段,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2.
吴筱箐 《大观周刊》2011,(29):27-27
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音乐,最美丽的文学莫过于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雨霏 《全国新书目》2008,(23):68-68
春野的诗文可用空灵澄澈来形容。这或许与他常用知足之心,惜福之情,架构成快乐的人生有关。读他的诗文,我认为:是静观的自得,澎湃的灵思,浪漫的情怀,激情过后的美妙回味,周遭环境、社会现象、人与事触动的批判反思,让他透过灵思进入诗句之中。  相似文献   

4.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最近写道:2008年8月,北京与全中国人民将邀请世界各国人民欢聚一堂,共贺奥运盛事。这一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在百年前即追求的梦想,那就是看到他们祖国成为奥林匹克事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学、华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入耕耘,在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邵培仁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国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学术体系以及邵培仁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期望等三个部分来展示邵培仁在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这些成就和贡献来凸显邵培仁系统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及其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此启示后学和指导中国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档案天地》2012,(10):65-F0003
立轴纸本墨笔浅绛纵91厘米横6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中老梅劲竹苍松怪石,溪水小桥亭园雅士,空中小鸟展翅,更显天际之辽阔苍茫。用笔老辣细密。  相似文献   

7.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一纸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留下了农业联产承包勇敢先锋的脚印,而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又是谁拉开帷幕的呢?  相似文献   

8.
王礼 《档案天地》2012,(11):F0003-F0003
立轴纸本设色纵114.7厘米横4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中两枝旁逸斜出的蕉叶,在大雪覆盖下,隐现绿色生机。一株渐次盛开的红梅,树干苍劲,暗香浮动。梅边怪石突兀冷峭,石上有锦雉栖息,神态安闲从容,有隽逸之气。构图巧妙新奇,用笔劲秀,设色典雅清丽,显示出傲霜斗雪、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档案天地》2012,(9):F0003-F0003
此图写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此图表达了文人高雅的’隋趣。山峦树石的画法接近马夏一派,而笔调较为柔和精巧;人物刻画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在南宋院画的基础上,又趋向清新秀逸,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出版的《中国诗歌通史》打破古代诗歌研究的断代界限,从先秦直贯当代,堪称中国文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诗歌史研究的皇皇巨著,是中国诗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代表了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中的《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由李炳海教授撰写,全书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表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忆了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出版界的两位王老——王益、王仿子在改革开放初期,主持制定“一主三多一少”图书发行改革方案,倡导图书多渠道发行,解决图书“三难”的历程,同时也介绍了两位王老对作者本人在投身图书发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鼓励和指导.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是新中国出版改革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两位王老对此所作出的贡献值得广大读者记忆.  相似文献   

12.
冯笑 《新闻世界》2008,(9):153-154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及其它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的诗、词、文、曲、绘画等都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被广泛用于各艺术领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独特创造,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亲切温馨,恍若幻境造园是一种亲切宜人而精致的艺术,决定的因素是寻求悠闲。中国园林不使游人生畏,而以温馨的魅力和缠绵拥抱你。身后的门戛然关闭,你方从一个愉快的梦中醒来。  相似文献   

14.
《档案天地》2012,(12):F0003-F0003
立轴纸本设色纵164厘米横4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雪景寒江,两只鸳鸯站岸边梳理羽毛。一株老梅,枝条繁茂,花开带雪,分外妖娆。雪竹挺立,小雀瑟栖于上。鸳鸯造型优美,色墨交融;梅树用笔老辣,用墨焦重,梅花清新淡雅,整个背景以淡墨渲染,留白以表雪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经历多次颠覆性的转型,改革开放以降的当代诗歌更是对激烈变动的社会和文化现实的诗意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现代性无疑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有效视角。《虚无与开花》作为一部当代诗歌思想史研究的力作,饱含了作者作为当代诗歌参与者深切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生动地叙述了近半个世纪本土诗歌流变的故事,以及隐含其后复杂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拉美文学在中国的第一次热潮伴随政治外交的影响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在中国出现了第二次热潮,随着文化开禁的步伐加快,重新放眼世界的中国作家和学者开始重新认识拉美这块文学沃土。而在中国文学界,从启蒙语境下以人文理性为核心、担负社会使命的“宏大话语”,到存在主义语境下以个体精神自觉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存的“个人话语”,时代文化精神的这种显著的逻辑转折体现出不断趋向现代主义的态势。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博尔赫斯的诗歌应时进入中国作家、诗人和学者的视野内,成为一个审美镜像和一种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醉心诗歌的爱好者,最喜欣赏美的诗。古今中外的诗人,则无不苦心探索追求诗的美。常有这种情形,一个诗迷,信口就会背诵出许多优美的诗篇。毛主席壮丽的诗词,李白、杜甫隽永的佳句,还有歌德、惠特曼、普希金、郭沫若……这些杰出诗人的艺术珍品,总是令人久久不忘、回味无穷。欣赏一首好的诗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例如四十年前我读过贺敬  相似文献   

18.
《记者摇篮》2010,(1):F0003-F0003
李宝权,共和国同龄人,字志衡。号砚农、砚耕、耕心。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9.
连战的公子连胜文感慨:走遍全世界,最好看的还属九寨沟和苏州园林。此语确不欺人。上世纪80年代年代初,我第一次到苏州,一进网师园,便被迷住。看了整整一天,兴犹未尽。当天傍  相似文献   

20.
刘庆鹰 《新闻窗》2012,(1):9-10
张兴又发表组诗了。工作这么忙,他哪来的精力和兴致?我开始过电影般地回忆着几十年来与之共事的张兴,留意追踪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