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赵州桥》与《参观人民大会堂》两篇课文安排得很巧妙。《赵州桥》的最后一句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最后这样写:王叔叔说:“这样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功夫就建成了。”我情不自禁地说:“盖得可真快啊!”“我”的“情不自禁”实际上就是对设计和建造人民大会堂的人们的赞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是相承和互补的。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在教学中有一个疑问,现提出来请教。六年制小语第十册第4课《大理石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地劳动着,……”同册课本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年青的妇女坐在小艇里,高声谈笑。”我认为,两处的语言环境相同,带点的词应该一致,都应使用“年轻”一词。再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年青”一词的解释为“年轻”,“年轻”指“十几岁到二十几  相似文献   

3.
王晓维 《语文知识》2005,(10):29-29
1.老舍《茶馆》:先后相继关了门。《茶馆》第二幕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先后”与“相继”语意重复,应去掉一个。2.唐弢《琐忆》:不期而遇地晤见。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不期而遇”与“晤见”连用语意重复,应改为“我却与鲁迅先生不期而遇了”。3.汪曾祺《胡同文化》:羊尾巴、狗尾  相似文献   

4.
蔡秀花 《辅导员》2015,(9):35-36
案例描述:《叶的组成》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三册《植物的叶和茎》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四课,分别是《叶的组成》《各种各样的叶》《茎的组成》和《各种各样的茎》。从教学内容的顺序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想通过先学习“叶”,来为学习“茎”奠定基础。但是,这样的教学顺序真的合适吗?当第一次接触第三册这一单元时,我当时也是理所当然地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先讲“叶”,之后讲“茎”。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以菊花为范例让  相似文献   

5.
《鸟的天堂》(六年制第十一册)文末有这样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昨天“眼睛”为什么会“骗我”呢?有这样四个原  相似文献   

6.
教学第五册第29课《寓言二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说出下列句子中“白”字的意思,并按“白”字的不同意思口头造句.  相似文献   

7.
我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五年制第七册)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段话中“眺望”一词用得不恰当,因为“眺望”是站在高处往远处看。课文讲董存瑞站在旱河的桥下,地  相似文献   

8.
“老师,你知道Happy熊吗?”有孩子这样问我“Happy熊是谁呀?”我不解地问:“它是我们自己的报纸。”孩子们自豪地向我解释。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位叫肖雄的10岁的男孩——《Happy 熊》的创办人。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10.
《壁虎》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习作例文,在分析这课的段落层次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一课的写法与哪一课相似?” 大家纷纷举手,并异口同声地说:“跟《爬山虎的脚》一样。”我点了点头,同学们很快就划分了文章的段落,有的还写出了段意。但是,我接着来了一个否定,说:“不一定!”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个个面面相觑。 有个大胆的憋不住了:“老师,您不是说过,凡是写样子(外形)的为静态,写行为、去向、活动的为动态吗?我看《爬山虎的脚》和《壁虎》就是这样,先写样子,  相似文献   

11.
14年来,我一直订阅《幼儿教育》。我之所以钟情于她,是她那科学、实用的内容给了我丰富的营养,她那精益求精的精神又如磁铁般紧紧吸引着我。在太原幼师,我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个订阅者。那时,全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报刊为数不多,我选择了《幼儿教育》。记得我第一次收到《幼儿教育》时,刊物就被学生“抢”走了。三天后刊物回到我手里时,已被翻得有了皱折,学生歉意地说:“王老师,大家抢着看,杂志弄旧了。”我见杂志这样为她们欢迎而高兴,连说:“好,好,这才好。”不久,便有三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陈世旭的中篇小说《试用期》,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你这样情绪化,反而是把他们当回事了,正中了他们的下怀,你倒等于是落荒而去。”在我的印象中, “正中下怀”似乎不这么用。于是,我习惯地翻开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正好符合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14.
《自然》第八册上的《益虫和害虫》这一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它与“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观念不相符,因此,我就想对它进行处理,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后仍“举步维艰”之时,孙老师从“风”这个角度予以巧妙点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  相似文献   

17.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下一回他要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这是西门豹了解到邺地越来越穷的原因后说的话。《“曲问”方法举隅》(刊东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年第3期)一文以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范例:板书两个句子——①我也去送新娘。②我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语文》七(下)《珍珠鸟》一文第14自然段有这样两句话:“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句中“呷”字的读音,教科书注为“xiā”,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2002年版(缩印本)中“呷”有两个义项:(一)读xiā,吸引:《儒林外史》第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讲授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课时,关于该文的论证方法,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该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类比论证法的运用”,并在教学建议第二条中强调指出:“重点讲清类比论证法”。而学生们订阅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语六册《课程学习辅导》一书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喻证法来评析错误观点的?”因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法”与“喻证法”是不是同一种论证方法?它们有没有区别?《太阳的光辉》一文到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查阅了不少有关资料,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