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美籍华裔新闻学教授黄纪瑞先生来南京,与南京新闻界朋友相会。一位年轻的记者提问:“如果记者编辑与领导的看法不一,稿子被卡住,怎么办?”黄先生爽朗地笑道:“这好办,谁权大,听谁的。美国也是这样。”好一句大实话,道出了中外皆然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新闻单位是要有权威的。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似蜜蜂采花酿蜜辛勤劳作,期望引起轰动,然而稿子问世却引来一片失实、失真指责声。记得《中国记者》曾刊登过一篇心得《到底该听谁的?》,大意是,一年轻记者根据采访材料写了一篇稿件,刊发后群众告到报社,说稿件严重夸大事实,因而受到领导批评。然而记者满腹委屈,因为稿件上写的都是被采访单位领导人说的,不是凭空捏造,于是争辩:该听谁的?听谁的,当然要听被采访者的,这就引出一个如何交代消息来源,确保报道客观公正的问题。记者采写一则消息,无非是通过访问、观察、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和相关报  相似文献   

5.
有家省报在全体记者会上,提出个“记者的采访作风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下农村的记者还问到:近年在社员家吃过饭没有?是在基层写稿还是在招待所写?写了稿子和当地领导、群众见面没有?过去记者进村习惯给老乡挑水,扫院子,现在有谁还在这样做? 这些“问”,记者们都是怎样“答”的且不说,单就如此寻根究底地检查采访作风,就很值得赞扬。我们的新闻采访作风,有着优良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工作第一线去,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情况,然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稿。我们的记者历来都是这样做  相似文献   

6.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7.
先是听人讲有本《投稿指南》要出,对投稿很有帮助,我们听了很感兴趣;后又听人说,谁买《投稿指南》谁上当,我们又愕然了。后来,我们弄来本《投稿指南》翻翻,是边翻边笑边有气。这本书,从扉页开始便出错,扉页上版权栏里称“字数560”,这不是大笑话吗?700多页的书只印560个字!这儿不是掉了三个“0”,就是掉了“千字”二个字。  相似文献   

8.
这事发生在河北省武安市。“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见彭市长直接走到上访群众中间,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间畅通了……相信这个群众上访的场面会有很多人曾经目睹或者有所耳闻。但是,只有一个人,用“心”把它记了下来。另一件事发生在河北省易县…  相似文献   

9.
“我们壮家爱从小喇叭里听土戏、土歌、土话快板……。”“县广播站播出的文艺节目还是‘土’一点好。”这是壮族听众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办好当地民族文艺广播提出的希望和建议。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著民族。当地壮族群众习惯把壮语称为土话,而本民族的文艺形式,象壮剧、壮族山歌、壮话快板等,又分别叫作土戏、土歌、土话快板……等等。这里所用的“土”字,可以说是民族形式的代名词。壮族听众希望把当地有线广播办得“土”一点,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新华社一位记在山东团一个小组听代表讨论结束后返回住处,途中不少人在讨论晚饭后做什么。有人问威海市市长吴隆江,他说要去西单夜市看看。晚餐时,这位记问吴隆江:“晚上你去买啥?”吴隆江回答说:“不买什么,因为威海第三产业发展太慢,想抽‘两会’的这个空到北京取经。”听市长这么一说,这位记马上意识到这背后有新闻,于是就说:“我跟你去。”  相似文献   

11.
拜读《新闻知识》91年11期《读报ABC》一文,笔者对文中“A”、“B”切中新闻工作时弊,一针见血的文笔赞赏不已;但对“C”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C”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新闻报纸登那个地区的搞件最多,那个地区就光荣吗?否。谁写的稿件多,谁就光彩吗?不是。谁在历次评奖活动中“连中三元”谁就光耀吗?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正确,作者还引用了穆青同志两段话:“不要只讲成才,要讲出发点”,“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创造的,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我们当记者的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这是无形的勋章!”请读者注意,穆青同志的两段话,前一段是讲记者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后一段是讲什么是最高奖赏问题。穆青同志这两段话,与  相似文献   

12.
“究竟是谁在听广播?”或者是“究竟是谁在听这个节目?”这是我在从事广播广告经营这么多年经常被问及的问题。从营销角度来讲,目标受众的确定是任何营销策略的前提,这也就不难理解广告商对这个问题的格外关注。反过来,对于正在走向市场化的广播电台来,要成功地创  相似文献   

13.
半句话     
过去有种说唱表演形式叫“三句半”,很时髦了一阵,现在不多见了。“三句半”由4个人说,一人一句,最后一个人说半句。如:科长局长一大堆。群众到底听谁对?最后还是不统一。开会! 也许是因为最后半句太直白的缘故,不太招现代人,尤其是现代某些干部们的待见,现在不少当官的喜欢说半句话,说一半留一半,或是说一少半留一大半,官职越大,保留的越多。 半句话,说得最绝的是秦桧,他给岳飞定死罪的理由是:莫须有!也许有,也许没有。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像许多特权一样,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作用于广大受众,电视新闻能否更加平等、更加亲切,让受众不再有被“灌输”的感觉呢?能!因为电视新闻像绘画一样具有多视角性,绘画可以找到最具冲击力的视角,电视新闻也可找到最具亲和力的视角,关键在于怎么“做”新闻。我们把“亲和力”一说引进电视新闻的领域,不能不谈到十分相似的概念——“贴近性”。“贴近性”要求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时代。“贴近性”在近几年,一直是电视新闻理论界对记的基本要求之一j其实,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相对记而言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三明市是一个新兴城市。既然是新兴,就有许多该办还没有来得及办的事,例如民用煤气,群众想了好几年,政府也议了好几年,工程也悄悄地搞了好几年,但因各种原因进展缓慢,群众想煤气,盼煤气,但不知能否搞成。有些老百姓说,“谁能把三明煤气搞起来,我们选谁当市长。”今年初,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把三明煤气工程建设作为1991年全省办的15件实事之一。中共三明市委、市政府也决定加快煤气工程建设步伐,但资金还差  相似文献   

16.
在排练戏剧,拍摄电影,制作广播电视剧中,常有谁当“主角”、“配角”之说;那么,新闻宣传该是谁当“主角”呢?答日:人民群众。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电视、广播、报刊要多宣传群众,充分反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的创造性劳动、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领导同志的一般活动和一般工作会议,不作公开报道。”纵观历史,“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群众,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群众。”人民群众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是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近来听新闻界的一些老兵、新人说,如今记者分四等,“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四等记者傻写稿”。听到这种评定记者“职称”的议论,我的心弦就悠然响起电视剧《渴望》主题歌中探索人生是非之声: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的确,谁能告诉我,这样的说法,是戏言、编造,还是藏在心底深处的忌妒、牢骚,或是幽默鞭子的抽打、嘲笑? 在期待答案的同时,我也东想西猜一气。我想,这样评定记者“职称”,可能是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日报编辑部从一九六五年三月起开展了“为谁办报”的学习讨论,收获很大。这一学习,坚持了学用结合的原则,做到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把学习毛泽东思想与改造思想、改进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不少同志吃到了甜头,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在开展这次学习以前,对于“为谁办报”的问题,编辑部的同志们在口头上是理解的,但在实际执行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长期有“主要为干部还是为群众”的争论,工作中往往忽视工农兵的要求,用知识分子的框框去套工农兵群众。许多稿子工人和农民念不下来,听不懂。与此相联系的“靠谁办报”,在执行“全党办报”路线上也有一些问题。编委会认为“为谁办报”、“靠谁办报”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决定在全编辑部开展一次“为谁办报”的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19.
知识林     
如何使报道鲜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同兴趣? 如何才能采写鲜活新闻?那就是要跳出工作部门的圈子善于采写“三贴近”稿件。 目前,新闻报道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记者除了写会议报道之外,写其他稿件时,跳不出实际工作部门的圈,写来写去,不是几点体会或经验,就是工作如何部署,成绩是怎样取得的,或是办了几件实事,逐个加以罗列,记流水账,这样就难写出又鲜又活的新闻报道。必须下决心,摆脱开工作角度,力求从群众角度写稿。注重写新事物、新人物、新经验,新道德风尚,和  相似文献   

20.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