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作为法律控制的领域,更多地强调法律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可能会使司法领域成为民主虚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重拾民主、考虑民意对司法的正当影响,对解决民主与法治之间的抵牾和冲突有所助益.通过传媒表达出来的民意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司法过程,只有经过合法性检测的民意才具有正当性;司法机关亦应当提供将民意导入司法程序的制度通道,使民意与司法通过传媒架设的合法交涉程序形成共鸣.  相似文献   

2.
民意体现的是大众普通理性,而司法裁判体现的是法律人的精英理性,近年来这二者存在着紧张的对峙关系。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讯手段的便捷化,社会典型案例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民众表达的心情和愿望对司法裁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沈某某集资诈骗一案来探讨民意对具体的司法程序及司法裁判的影响,分析了民意能够对司法产生影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进一步阐述如何来平衡民意对司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丁川 《大观周刊》2011,(14):208-208,179
面对这些年来出现的孙志刚案件、黄静案、佘祥林案、刘涌案、邱兴华案、宝马撞人案、彭宇案(公车乘客撞路人)、许霆恶意取款案、躲猫猫案、邓玉娇案 、李刚案等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群众的参与度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民意作为一种群体力量在司法判决中时常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民意与司法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民意对司法的影响做了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闫娇 《大观周刊》2012,(43):78-78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三大原则之一,明确指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罚"的内容。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各类热点案件,并开始以自己的认识对案件始末及其进展进行评判,民意逐渐渗透到司法实践当中。甚至有时会看到民意主导审判的情形出现,此时公平正义与民意在司法实践中就需要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5.
王媛媛 《新闻世界》2010,(6):170-171
2009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邓玉娇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从邓玉娇的个案中,我们看到,网络舆论在对司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民意监督与司法理性无法平衡、潜在的二元对立意识制约网络言论的公正性、"一边倒"的言论有失公允、网络舆论对民意的代表性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29日,李昌奎被执行死刑.一起沸沸扬扬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该案背后汹涌的民意(网络舆论)是否影响了公正审判,再次引起人们深思①.连同今年密集发生的"天价过路费案""药家鑫案"等,重重拷问之下,各界都该反思:是司法"遵循"了民意还是民意"绑架"了司法?面对这个问题,传媒人与司法人经常会给出不同答案.到底怎样的感受更接近现实,我们不妨先看一项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7.
杨艺 《东南传播》2012,(7):45-47
公众舆论对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其责任要求其实施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媒介作为舆论与司法的桥梁,很容易引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独立。"舆论审判"对司法独立有很大危害,它源于舆论与司法之间的相互矛盾,最大的冲突表现为情超越法。实际上,二者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存在根本矛盾。笔者相信从法律制定、司法审判、媒介自律三方面入手有望解决"舆论审判"与司法独立之间的矛盾:加强司法开放,通过媒介加强法律对民意的逆向引导;以法承情,制定出完善的体现民意的《新闻法》;加强媒介自律,提升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8.
民意和司法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两者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纠结冲撞,使得民意和司法的冲突如此凸显,以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关于冲突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众说纷纭.相互激荡。综观之,笔者认为,任何社会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认识和解决热点、尖锐的社会问题不能抛开对复杂社会现实的拷问和综合治理。化解民意和司法的冲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出现,跨越了地域疆界,淡化了组织界限,实现了党和政府与普通群众的直接沟通,为更好表达民意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限制,民意的表达有时很难让决策部门获知。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一直是各级党政部门试图解决的难题。在今  相似文献   

10.
毛兴勤 《大观周刊》2011,(17):105-105,96
民意是一个令人迷茫的概念,其常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历史上的政客们常煽动和利用民意来实现特定目的。必须对民意进行理性的引导.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阶段都必须尊重民意,但这一尊重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才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民意表达形态,成为备受瞩目的关键词。从Web2.0到政府2.0,这种由中国网民所发挥出的虚拟力量,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本质是原生态民意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传播特质进行研究,梳理网络民意的特征和搭建网络问政平台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民意沟通存在的问题,并探寻优化网络民意畅通渠道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并对司法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在保持审判权依法独立行使的同时,人民法院应当尊重、重视并辩证看待网络舆情问题;通过建立舆情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机制、全面实行司法公开、注重民意吸纳以及加强案例引导等实现司法与网络舆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听取民意,沟通舆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气。网络问政为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和表达民意开辟了崭新的通道,而2009年以来广东等地兴起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更是政府信息发布方式的创新。目前,基于网络问政和网络新闻发布的政府民意梳导策略与方式,正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于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梳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前景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意是国民意识、意志、意愿的统称,①是国家的立法基础和政府的执政根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民意的表达通过网络寻求到一个更加直接、便捷、充分的平台,网络民意也随之产生。②网络时评意见领袖作为网络民意的代表,集中反映出网络民意的流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是了解网络民意的有效途径。本文期望通过对网络时评意见领袖的分析,研究其对网络民意和现实民意的影响,为构筑有效的社会沟通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民意表达新通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论开辟了反映民意的新通道 ,并将互动扩展到媒体之外 ,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它不仅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开启了一个视野宽阔的窗口 ,也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政府领导者能够更多地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世间百态、发掘民间智慧、看到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然而 ,网络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不平衡的一面 ,它代表民意的程度还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16.
"杭州飙车肇事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使得这起交通事件演变为一起社会公共事件,并对司法审判形成不同程度的舆论压力.互联网信息时代,舆论监督司法已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旦事件引发公众"情感沸点",网民就开始自身"设置议程",新的网络民意引发主流媒体关注然后继续在网络上形成更大的民意,这种螺旋式的舆论监督方式已成为近期常态.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变化并把握其特点,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从华南虎事件看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与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与共识.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意表达仿佛潜藏在地下的熔岩,遇到脆弱的地缝便会喷发。民意表达的途径也因为借助更丰富的媒介形态而显得自由、活跃。然而喧闹的传媒也更容易传播杂乱无序的信息,错误引导舆论进而使其与敏感领域即司法,发生更复杂激烈的冲突。本文将尝试着分析两者之间已经及正在发生的矛盾,并探寻一些协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与司法打破了二元对立关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等多种现实因素将其关系解构。必须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将传媒、司法置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乃至整个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中考量。建构传媒与司法之间良性的多维关系,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客观看待二者冲突,形成保持合理张力;宽容意见表达;正视公共领域在社会中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客观考量民意诉求;以新闻立法保障信息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宏观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意表达仿佛潜藏在地下的熔岩,遇到脆弱的地缝便会喷发.民意表达的途径也因为借助更丰富的媒介形态而显得自由、活跃.然而喧闹的传媒也更容易传播杂乱无序的信息,错误引导舆论进而使其与敏感领域即司法,发生更复杂激烈的冲突.本文将尝试着分析两者之间已经及正在发生的矛盾,并探寻一些协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