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大关县“背篼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文化系统资源和社会资源,用“背篼”为不通公路的偏远贫困地区群众背去了精神食粮,助益“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贫策略的实践探索。文章论述背篼图书馆的源起和发展历程,“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建设,以及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等机制;探讨背篼图书馆取得的社会效应及其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田高 《新闻窗》2012,(4):4-5
最近,“走基层”一词在新闻界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几天不见,你问:去哪里了?基本上的回答都是,走基层去了。特别是贵州主流媒体对黔南州长顺县“背篼干部”进行深入报道之后,这一典型成了地方党报记者“走基层”的工作样本。  相似文献   

3.
王秀亭  高洁 《北京档案》1998,(10):12-13
在被称为“法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执法人员都要真正树立“责任意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这从理论的高度明确要求行政行为本身要受制于法,行政机关必须实行执法...  相似文献   

4.
善治是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对人民主体的重视。数智时代赋予善治过程更多融合可能,但也存在技术过载风险。本文采用理论阐释法对善治的内涵特征和主要目标进行解读,为数智时代档案治理提明方向,并从“为民建档、由民管档、档为民用”三个步骤提出具体策略,从而回答档案治理体系中主体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1946-1952年五湖四海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需要大量的军事干部和地方行政领导干部。当时许多人员经华北革命大学、华中革命大学等学校短期培训后即可上岗,学校中每人历史情况各不相同,甚至有国民党的行伍军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当时的情况。 最紧俏 军事干部、行政干部 最倒霉 商人、资本家、地主、富农 1952-1964年 行行出状元和平建设时期,提倡“又红又专”,口号是“每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6,(3)
“有偿新闻”与寻租行为文/大连宋梅虽然没有哪一个文件规定记者是哪一级干部,但在一般人眼里,报社是行政机夫,记者是官员。记者官衔大小,取决真主管机关部门权力的大小,所谓大报记者、小报记者差别仍在此。在传统体制下,政府行政权力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对企业可...  相似文献   

7.
报刊阅评     
《新闻窗》2006,(6):57-58
贵州日报为构建“和谐贵州”鼓与呼;贵阳日报纪念长征特刊有特色;值得推荐的关于“背篼”的系列报道;别有滋味的“长假滋味”;《贵州社会科学》好栏目多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相继颁布实施,为各级国家档案馆开展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文章以法教义学方法为分析工具,归纳出国家档案馆档案的公共用物特征和档案开放审核行为的特殊行政行为属性,并通过梳理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法律体系,总结出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具有多元共治的法治架构、审核协同的法治模式和“应开放尽开放”的法治要求。面向未来,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应当通过完善档案开放审核法律规范、明确档案开放审核主体职责、健全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和保障档案开放审核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进法治化进程,逐步实现良法善治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惜静 《兰台内外》2023,(21):18-20
新《档案法》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的基本法,与旧《档案法》相比,新《档案法》立法理念经历了从“档案权力”向“档案权利”、从“档案法制”向“档案法治”、从“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的嬗变,体现了其立法价值及功能定位的变化。本文通过立法理念透析新《档案法》立法本意、立法精神,以期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新《档案法》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0.
媒体监督的公共治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筠 《视听纵横》2009,(6):23-25
一、治理和善治理论 "治理"理论是随着欧美国家公共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看到了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因而在政府和市场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Govenmant”(统治)相区别,提出了“Governance”(治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所谓“动态管理”,即根据干部工作新形势下的需求,注重扩充收集能反映干部变化发展轨迹的全面的“动态”材料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技术为干部人事档案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针对近年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中暴露出的造假现象,给出大数据多源融合分析的应用框架在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中的可行性;构建包含出生数据、基本数据、学历数据、工作数据、行为数据和心理数据在内的干部全生命周期个人数据链条;围绕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属性标签,给出基于大数据的审核与监管流程框架,提出面向干部属性标签的“干部画像”概念及其大数据分析模型与技术.文章旨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过程追溯、关联分析和行为预警,实现干部档案的审核与监管,构建干部档案的“数据铁笼”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赵媛 《大观周刊》2011,(30):136-137
和传统行政行为不同,行政指导不直接要求或命令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而只是提出建议,接受与否取决于相对人的自主意思。作为一种柔性的行政管理手段,行政指导充分尊重相对人的权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精神,有利于形成官民互动的良性循环,因此为世界各国所推行。但行政指导在实际运作中也会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与行政指导行为有关的权益纠纷不断产生.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将行政指导行为纳入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审查范围,形成比较完善的行政指导救济机制,这对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行政机关认真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实现行政指导法治化,具有重大的行政法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邻避情结”与新媒体政治的幻觉 郭小平:环境保护在当下中国具有较高的政治合法性与民意基础,公民基于“邻避情结”的社会抗争与新媒体驱动下的参与式传播,在表达自我的环境生存权益、监督和参与公共决策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环境公民社会与环保公共领域的浮现与生成,构成环境“善治”的前提。新媒体为公民记者赋权,促进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社会与国家的互动,拓展了民主的政治空间。新媒体构成环境善治的重要社会机制,而环境风险的“善治”强调公共参与、多元协商与理性妥协以及民主过程的开放和有效。  相似文献   

15.
何谓“职工”?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它是职员和工人的统称。“职员”则指的是在“机关、企业、学校、团体里担任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员”。但是,现在对“职工”一词的用法不统一,报纸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职工包括干部。如去年4月29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第九项中所说的“全国职工”,即包括干部和工人。二是职工不包括干部。如中国财贸报去年10月26日第一版刊登的一则“通告”中,就有  相似文献   

16.
丁德胜 《中国档案》2005,(10):10-11
人事档案是档案的一个门类,是干部、企业职工、学 生、军人等档案的总称。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了大量的“弃档”、“扣档”现象,伪造、 涂改、撤换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人事档案方面的纠纷 也随之增多。在此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 门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成为一个摆在档案行政管理 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的人事档案将主 要围绕干部、企业职工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展开。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09,(12):68-69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9年9月25日,睢宁组织了一次行政语言和行政行为改革动员会。在这次会上,每位干部发言不得超过6分钟,发言者开始发言后,会场的大屏幕上就出现倒计时。睢宁还于近日发布了《关于会议讲话强制终止制度的意见》,决定限制开会发言时间,拒绝干部在会上说官话、套话、废话。这一举动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与政府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生活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括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公共精神的培养对于政府善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政府善治的基本理念,在营造良好行政生态环境中起基础性作用,为政府善治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并为官德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的拓展,有助于满足档案公共利益充分保护与档案行政管理权力全面监督的二元现实需求。诉的利益理论、客观诉讼理论以及风险预防理论为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多维证成进路。尽管“诉讼法”模式、“档案法”模式以及“专门法”模式均可作为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立法建构的可选模式,但从经济性与协调性角度看“诉讼法”模式更为适宜。立足于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现行规定,检察公益诉讼在档案行政管理领域的立法建构可从受案范围的扩展与诉前程序的优化两方面进行规范回应,期冀实现档案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健全与善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以“档案双元价值观”的视角分析韦伯“档案观”的同时,也借韦伯组织理论中的档案思想回望“档案双元价值观”。文章认为:首先,在韦伯的理论中,“档案”是作为工具理性的载体,是客观性和实证主义追求的必然选择;第二,韦伯在组织理论中强调“档案”要素,是因为其组织的“合理性”体现为以知识为依据的管理,而档案恰是组织特有的一种元知识;第三,韦伯组织理论的“合理性”体现出“技术化倾向”,而“精通档案”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行政管理技术;最后,韦伯重视档案的情结还源出他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故“档案”二字在韦伯的组织理论中被强调,实则是其组织理论建构的逻辑必然,也是其行政组织体系之所以被称为“理想”的一个重要表征。“档案”这一要素是作为组织管理“非人格化倾向”之体现、作为“客观化”或“实证主义”管理风格之载体、作为纯粹理性主义的“工具———目的”的一种“知识”(信息)与“技术”(工具)的结合而被嵌入这一理论的。“档案”在韦伯的理论中,可以认为是一种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相结合的管理要素,即本文作者所持的“档案是作为行为方式(工具)和作为对象实体(信息)的双元价值结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