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登翠 《大观周刊》2012,(51):327-328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凡静 《大观周刊》2012,(28):271-27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本学期新课改的观摩与学习.我得出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邢述钦 《大观周刊》2011,(43):61-61
“数学是思维体操。”“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大纲》中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小英 《大观周刊》2011,(22):47-47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到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学习。因此.知识、能力、创新水乳交融。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蒋君 《大观周刊》2011,(26):33-33
知识、能力和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学习。因此,知识、能力和创新水乳交融。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赵亚利 《大观周刊》2012,(31):270-270
如何学好数学呢?我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让学生们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认识.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才能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善于归纳整理的能力.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明白“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才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  相似文献   

7.
王瑞兰 《大观周刊》2012,(38):197-197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才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人才。同时,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晓琴 《大观周刊》2012,(51):267-267
把当前的电脑技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梁科 《大观周刊》2011,(22):98-98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而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需经过创新动机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备了创新动机和创新素质.才能更好地自觉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发挥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既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又要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石记红 《大观周刊》2012,(48):387-387
无论哪个学科都要定期检测,以保证学习质量,做好测试后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情况.通过讲评能使学生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弥补缺陷,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何桂其 《大观周刊》2013,(11):300-300
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自学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的.因此.自学能力就成了世界数学教育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很重要的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朱永培 《大观周刊》2013,(2):181-18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历史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肩负着培养有思维、有见解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对我们而言,学生的创新并不是说必须要首创新方法、新见解,而是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能力;标新立异,敢于发表和别人不同见解的思维:超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整合意识等。因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唐小飞 《大观周刊》2012,(15):287-287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储存记忆力,发展学生智力。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强化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江丽 《大观周刊》2012,(3):208-208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素质,教会创造思维、自主学习,学生体会到快乐,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5.
满淑慧 《大观周刊》2012,(39):114-114
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赵改利 《大观周刊》2012,(32):268-26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陪养,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贾建龙 《大观周刊》2013,(6):269-269
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已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姚锦 《大观周刊》2013,(6):244-244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少敏 《大观周刊》2012,(14):205-205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实际中,我们深深感到1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培养的好坏.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有鉴于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朱永华 《大观周刊》2012,(21):241-241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怎样在化学实验中,有效地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怎样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思维,乃是当前化学实验课面临的新课题。以下谈一点我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