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宾结构的位置几乎在任何一本古汉语语法书中都要提及。通常是说:古汉语介宾结构,既可放在谓语的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谓语的后面作补语。这些话原则上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对于某个时期,某部著作、特别是某一具体的介词来说,未免过于笼统。对于各个介词所构成的介宾结构,其位置究竟在何处,完全有必要作具体的分析。本文在对《诗经》的全部介词作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选取了“文言里应用最广的介词,所表示的关系也最繁多”的“于”字进行剖析,并试作一些必要的对比统计,力求从一个方面如实地反映《诗经》介宾结构位置用法的情况。同时,希望通过解剖这只麻雀,为上古汉语介宾结构位置及其后来的发展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揭示汉语史的真面貌。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是由介宾词组省略了介词所形成。如沈括《梦溪笔谈·活版》中“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用介宾词组“以草火”作状语;“火烧令坚”由介宾词组“以火”省去介词“以”,只剩下名词“火”作状语;“用讫,再火令药熔”一句,除了名词“火”作状语外,又省略了谓语“烧烤”。再如蒲松龄《促织》中“以金笼进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5.
朱文献先生在《语文课本中的“比况短语”》(贵刊94年第三期)一文中说:“比况短语作状语时,‘似的’也可写作‘似地’,……”但根据新语法体系可将结构助词‘的’、‘地’合并为‘的’的精神,今后在运用比况短语作状语时,可不必再分出一个‘似地’来。”  相似文献   

6.
“以”是上古汉语常用的介词。它经常在带有宾语之后组成介宾短语。这种介宾短语(以下称“以宾短语”)既可以用作状语,又可以用作补语。本文讨论《左传》中以宾短语充当这两种句法成份时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汉语教材对词组、"结构"是这样称谓的:"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于虎')"(王力<古代汉语>第455页);"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王力<古代汉语>第361页);"(五)关于介词结构的位置……一般地说,以‘为'与'组成的介宾结构以前置为常,(朱星<古代汉语>第148页)"‘于'作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多数用作补语."(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第168页)"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第469页1现代汉语早已把词组、"结构"改称短语,可古代汉语这样的称谓一直不变,而且不统一,造成古今汉语的称谓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介宾短语是指介词和由它介进的名词、代词、方位词以及名词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这种语言单位的造句能力,语法界在过去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介宾短语既可作状语、定语,又可作补语。可是作补语这一规则,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异议。至于能否作其他成分,除赵元任先生曾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介词结构可作主语”,黎锦熙、刘世儒两先生在《中国语法教材》中提出“介词词组可以充当谓语”外,似乎没有人谈及这个问题。近年来,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现代汉语以词序为组合特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10.
高中第五册方面的:一、“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哉?”(《盂子·齐桓晋文之事》)教材注释为:“[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不确。“于”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作介词,与名词性的词构成介宾词组,用在谓语前作状语,用在谓语后则作补语。《文言语法知识》(严沛著)一书中说:“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后面的。……例如:秦代韩,军于阏与(《史记·廉颊蔺相如列传》)——秦国攻打韩国,把军队驻扎在阏与(地名)。军:名,在补语‘阏与’前,作动词用,当‘驻军’讲,作谓语。”“快于心”的“于心”与“于阏与”用法相同,属介宾词组,作谓语“快”的补语,  相似文献   

11.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等词及词组介绍给谓语的词。汉语中的介词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但又不同于动词。介词不是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介词与其被介绍的词语组成介宾结构。介宾结构一般单独在谓语前作状语或谓语后作补语,也可以和别的词语结合,以充当句子的成分。部分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可以前置。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一词,《辞源》、《辞海》均未收入。其古今语法功能有别。 1.作介宾词组(短语) 古汉语中,“自”、“我”分属两个词。“自”,介词,训从:“我”,人称代词,同现代汉语的“我”。它们组成介宾词组(短语),置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所从。如“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唐刘知几《史通·申左》。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和“僝工鸠材,自我作古”(《宋史·礼志四》)中的“自”、“我”即是。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何不”与“何…不…”均构成反问句,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格式,不能混淆。两个格式的不同,主要在于“何”的词性与语法作用的不同。一、“何不”中的“何”是疑问副词,用在动词前询问原因,表示反问,作句子的状语,译“怎么”、“为什么”。杨伯峻《文言常用虚词》:“‘何’作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用来询问原因,表示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诸类短语中,介宾短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短语类型,在学术界,由于对“介宾短语”主体——介词词性的理解不同,有关介词的组合能力以及语法功能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而这种争论直接影响到对介宾短语结构特征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介宾短语必须以认识介词的性质作为切入口,分析介词的组台能力、介宾短语的功能及结构特点。本文拟从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一“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是这样说的。例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说:“以‘被……’作状语的句子,用介词‘被’引进施事(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受事(被动者)。”(见该书368页)黄伯荣、廖序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以”是常用虚词,词性比较复杂。下面就“之”作为介词、连用的用法进行简略分析。一、“以”字作介词用1.“以”同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时间、方位、原因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依靠”“按照”“凭什么  相似文献   

18.
表因文言虚词“以”,应当说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虽然都是“表因”,虽然都可译作“由于”或“因为”,但差别很大,是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的,这里,试以中学语文教材实例比照着说明表因介词和连词的区分问题。一、从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上区别: (一)作为表因由的介词“以”,引出行为动作形成的原因,后面常带宾语,整个介宾结构作状  相似文献   

19.
〈五〉介词词组介词在句子中起介绍作用,它可以把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其它类名词化了的词,介绍给动词.介词和它介绍的对象组成介宾词组,(它介绍的对象叫介词宾语)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介词词组一般只能作状语或补语.古汉语最常见的介词是"以"和"于(于)".介词"以"和它的宾语一起修饰谓语,说明动作的条件、凭借.例如:  相似文献   

20.
修改病句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语病。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语病”。如果我们能注意或识破命题者的这一“小花招”,就能慧眼识语病。一、出现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要注意注意因为用了介宾短语,而使句子的主语隐藏起来,这是命题者常设的迷惑点。例句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用了介词结构“从……中”,从而隐藏了主语,使句子成分残缺,应去掉“从”和“中”。注意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带的宾语较长,命题者便故意丢掉宾语中心词,使句子成分残缺。例句针对国际原油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